高二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学生解答地理试题的错误,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或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似事而非模棱两可。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没有弄清概念是一个重要因素,误解概念不仅影响听课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二地理大题答题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二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地理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文科生如何在高二逆袭?真实案例告诉你!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地理等温线专题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地理等潜水位线专题
    1.概念:潜水等水位线即潜水面等高线,根据潜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标高绘制而成,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2.河流流向判断: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4.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高二地理的复习方法
    (一)整理归纳,构建知识网
    高二复习三个阶段是一个让学生们把书由厚读薄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复习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地带领学生再来学习一遍知识点,那么不仅浪费时间还不能起到复习的效果,甚至还会得不偿失,相反,教师应该重在和学生们一起整理和归纳知识点,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也不能把重点知识落下,这样的复习才有利于学生们知识网络的构建,从而在考试时迅速抓取题干中的有用信息调出相关知识点,取得高分。
    (二)提升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图像的认知作为高中地理一个重点考察对象,频频出现在最近几年的考题目中,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不仅从高一就开始训练学生们的读图析图能力,而且在高二地理复习中,注重学生们读图析图能力的提升。
    (三)回归教材,熟悉地理文字
    新课程课程改革强调要让学生们回归教材、熟悉教材,从教材中学到知识点并提升能力,因此,在高二地理复习教学中,尤其是第一轮复习时,应该注重回归教材,让学生们熟悉地理文字,避免在高考时出现看不懂地理题目的现象,从而在考试中抓住关键词,答案既全面又准确,进而取得好成绩。
    高二地理复习三规律
    第一个层次:直观理解
    初中地理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还是记忆一些地名和地理现象就基本可以过关了。有的同学在初中地理没有认真学,到了高中连长江、淮河和珠江哪个靠南哪个靠北都搞不清楚。也需要从这个层次开始补习。
    这个层次的核心是要把地理知识和地图对照起来,做到直观理解。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图这三个地图应该反复的看,当成课外书来细细品味。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我书桌旁边的墙上,就有一个立体的塑料版的中国地形图,做题或看书累了,就凑过去看看,还会拿手摸一下,感觉不同的地形地貌。真的觉得很有意思。我一直是觉得浅显的地理书是可以当课外书来读的,非常有趣。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都要对书上出现的各种地图彻底理解,做到看到图就知道它在说什么。心里有图,把地图和地理知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等)对照起来,这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这一点都还没有做好的,需要理解回到课本,从头开始梳理一些课本上的各种地图。
    第二个层次:把握地理规律
    到了高年级,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识就会变得抽象起来。很多人地理学不走,就是这一关过不去。习惯了低年级背地名的学习方法之后,到了学习地理规律的时候会非常不适应。比如在学习在学大气这一单元时,对“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的理解,就不是靠背地名能解决的了。
    这个层次,强调的不是背诵,而是理解。我们要把地理当成物理来学习,从最根本的大气压力的知识开始,逐步来理解“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我们要相信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把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在这个层次,《系统学习完全工具》中介绍的系统思维导图就可以发挥威力了。通过画图的方式整理知识体系,把握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让知识变得很容易记忆。
    能否从第一个层次过渡到第二个层次,是高年级同学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一定要改变低年级地理靠“背诵”的习惯,转为“理解”——彻底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学好高年级地理。
    第三个层次:综合运用
    把自然地理的规律梳理清楚之后,再来结合地图学习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就会变得舒服很多。有了地图、有了地理规律,这个时候看什么地理问题都可以很轻松了。
    比如:在复习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从位置、范围、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农作物、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或地带等方面列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复习“英国、日本地理”,可从位置、范围、自然条件、工农业发展状况,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进行综合比较。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分解开来之后,就是两点:一是地图上的空间关系,二是受地理规律影响的经济社会关系——农作物的种类是由地形、气候等决定的,首都和城市分布也和地形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第一个层次是以地图学习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学习;第二个层次是以规律的理解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像高年级的过渡;第三个层次是把规律和地图结合起来学习,是对高年级的要求。一次做好这三个层次,我们就一定能学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