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


    一份努力一份成功,十份努力十份成功,一分辛苦一分才,要想学习成绩好,多记多看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高一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重要知识点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园日涉以成趣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时矫首而遐观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策扶老以流憩名作动,拄着
    ②乐琴书以消忧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或棹孤舟名作动,划船
    ④实迷途其未远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倚南窗以寄傲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携幼入室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审容膝之易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眄庭柯以怡颜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愉快
    ②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乐
    ③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高一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及技巧
    一、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做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三、语文学习时间相对减少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四、学习的自主性更强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自主能力、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