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范文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诗词最巅峰的时期,在这个年代涌生了大量的古诗词文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考点提示
    1、隋唐时期的政治:三省六部制
    2、隋唐时期的经济
    3、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三教合一
    4、唐太宗
    复习建议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段非常重要时期,考点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阶段,同时经济方面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唐文化也是不错的出题角度。
    知识清单
    

    隋唐时期
    

    时间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
    

    总体时代特征
    

    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政治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①  制和  ②  制为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时期。
    

    经济
    

    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者采取  ③  、劝课农桑的措施,使经济繁荣,礼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文化
    

    隋唐时期以  ④    ⑤  为代表的科技世界领先;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全面辉煌;
    唐文化泽被后世,促进了亚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进步。
    

    参考答案:
    ①三省六部,②科举,③轻徭薄赋,④雕版印刷,⑤火药
    考点聚焦
    考点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如图所示:
    2.特点: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3.作用:提高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代基本沿用。
    (二)科举制
    1.创立和完善: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继续完善,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武则天——首创殿试,开创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2.评价:
    进步性——①冲破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
    局限性——忽视实用性学问的研究,科技发展受到影响。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
    (1)背景: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3)出现原因:
    ①政治:选举贤能,虚心纳谏;制定《唐律》(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②经济:本着“存百姓”的民本思想,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
    ③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④民族关系:“战而后和”,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府;与吐蕃松赞干布通婚,促进民族团结。
    注:羁縻府州: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⑤中外交往:积极友好,对外开放,“示存异方之教”。
    2.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的统治促进唐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往繁荣;尽管晚年过失较多,但总体上“功大过小”。
    (四)藩镇割据
    原因: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节度使。地方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权力过大,逐渐成为割据势力。
    形成时期: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
    影响: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为唐朝灭亡留下隐患。
    【典型例题】
    1、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解析: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书、尚书令,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居真宰相之任”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公卿甚远……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关于中书、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曲折的经历,故D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点。图片资料告诉我们进士出身分布广泛,但主要是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入仕人数有限。这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了多个阶层但并不完善,所以D项正确。科举取士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仅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反而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所以A、B、C三项错误。
    答案:D。
    3、“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这句话应出自(
    A.秦始皇 B.北魏孝文帝 C.唐太宗 D.康熙帝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他实行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他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答案:C。
    考点二、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耕作方式和技术: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犁评,可调节犁耕深浅。曲辕犁的出现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水利灌溉:创制筒车,大运河开凿有利于灌溉。
    3.土地制度:隋朝、唐前期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政府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二)手工业
    1.制瓷业:形成“南青(越窑为代表)北白(邢窑为代表)”两大制瓷系统,尤以越窑烧制的秘色瓷极为名贵。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织业:唐朝丝织业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同时,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丝织品数量与质量逐渐超过北方。
    3.民营手工业恢复,唐朝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三)商业
    1.条件: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便利。
    2.表现:
    ①市场——货物聚集、商品交易的场所,政府设置官员严格管理(时间、地点的限制);
    ②城市——长安市、坊分开(市是商业区、坊是住宅区);扬州、成都(唐后期“扬一益二”);
    ③货币金融——开元通宝、柜坊和飞钱。
    ④对外贸易——广州成为重要港口,政府设市舶使管理。
    注:
    柜坊:类似于今天的银行,所不同的是银行要付给存款人利息,而唐朝柜坊不仅不付利息,存放者还要向柜坊缴纳租金。这使远方来长安的生意人不必携带大宗的铜钱,方便了远方客商的贸易活动。
    开元通宝:并非年号钱。中国的货币,自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才真正得到统一,象征着“天圆地方”圆形方孔的“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自此之后,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铢两钱币(如秦半两钱、汉五铢钱等)通行后世,流传了700多年,直至唐武德四年开元通宝的发行。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典型例题】
    1、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兼并的知识点。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答案:C。
    2、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然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解析:本题考查“市”的形成与发展。隋唐时期城市中,实行严格的坊市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答案:B。
    3、《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C项错误;根据“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D项正确。
    答案:D
    考点三、隋唐时期的文化
    (一)思想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②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二)科技
    1.造纸术外传:715年,唐朝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大食俘虏,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廉价的纸张取代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4.天体测量: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一行还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三)文学
    1.唐诗的繁盛
    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诗歌繁荣。
    著名诗人:王勃、陈子昂、高适、岑参、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2.“词”和“传奇”的出现
    出现诗的另一种形式——词和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
    (四)书法
    唐朝楷书步入盛世,出现一大批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大家:张旭、怀素。
    (五)绘画
    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
    【典型例题】
    1、汉藏之间自古就建立了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步辇图》(见下图)以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关于《步辇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作品是唐代风俗画
    ②作者是阎立本
    ③作品画风奔放、水墨淋漓
    ④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细致、形象传神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绘画。《步辇图》是著名的人物画而不是风俗画,①错误。山水画重视泼墨,画出来的效果水墨淋漓,③错误。本题正确答案B。
    答案:B。
    2、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解析:杜牧是晚唐诗人,白居易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生,二者都与题干时间不符,A、D两项错误;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与材料内容强调现实不符,B项错误;材料内容是史实的真实的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的特点,符合杜甫的特点,杜甫正是生活于安史之乱时期,经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C项正确。
    答案:C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9 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