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 |
范文 |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并能独立筛取信息。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重要信息,体会本篇新闻的突出特点。 教学难点:自主阅读过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提问法、对话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欣赏歌曲《东方之珠》,引出香港。进而提出香港回归事件。1997年7月1日,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被英帝国强占100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百年的屈辱终于被洗刷;中国迈开了祖国统一的第一步。今天让我们跟随新闻记者们一起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板书课题)。 二、回顾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及其分类? 明确: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通讯、消息、特写、文学报告。狭义专指消息。本文是一篇特写,所以在此处重点介绍特写。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 3.新闻的特点: 明确: <1>一事一报。一条新闻,只报一件事或一件事情的一个方面。 <2> 篇幅、语句要简短。在有限的篇幅内说清一件事情。 <3>选点尖。选择第一落点,或主要矛盾的焦点,或戏剧性冲突的部位。 <4>用事实说话。没有主观意见,让读者只看到事实,看不到记者的身影。 <5>微言大义,事件型小切口、时政类大背景。由一个引人的新闻事件引入,着重写这个事件本身,然后提出普遍意义和时政价值。新闻事件切口要很小,采写要非常具体,要有细节。 4、新闻的结构 明确: <1>标题 (正标题、副标题) <2>导语 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语 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介绍作者写这篇新闻的背景。 明确: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生字词 凝重( níng ) 紫荆( jīng ) 停泊( bó ) 掩映(yǎn ) 世人瞩目( zhǔ )旗帜( zhì ) 接载(zài )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接载:接待、装载。 易帜:变换旗帜,指降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 序幕:指重大事件的开端。 子夜:半夜。 退役:军人役期满后停止服役,这里指“不列颠尼亚”号 战舰不再执行任务。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本篇新闻的结构。 明确:<1>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2>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3>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六、提问:什么是“不列颠尼亚”? 明确:不列颠尼亚也译作布列塔尼亚,是罗马帝国对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也是建立的不列颠尼亚行省的名称。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后来演变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不列颠尼亚这一称谓,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非常庄严神圣的,就像中华这一称谓之于中国人民一样。要说有所区别,那就是当年,也就是18世纪上半叶,詹姆斯·汤姆森创作了同名诗作——《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在他40岁的时候,这首诗被托马斯·阿恩谱曲改编成同名合唱歌曲,即英国海军军歌,同时也是英国国歌之一。当年正是唱着这首歌曲,英国击败了对手,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正是唱这首歌曲,英国进攻大清王朝,占领了香港等地。如今这首歌以及这首歌所表达的意境仍为英国人所钟情怀恋,每逢重大活动庆典,英国人都会摇动旌旗,齐声高唱。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次课,我们对新闻有了一个大致的回顾,并且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了梳理。请同学们下来去收集一些关于香港回归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上一次课我们已经对文章的结果进行了梳理,并让同学们收集了关于香港回归的资料。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资料来对本篇新闻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 二、分析课文(由PPT明确参考答案)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明确: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导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结构,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3、学习新闻的压缩。 二、过程与方法。 由新闻播报的方式串起对文章内容结构的梳理和对新闻的压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新闻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新闻压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局面。世界瞩目,举国欢腾。假设你是新华社一名记者,你打算选择什么角度来写这篇报道?(如中国人民的欣喜自豪、中国领导人此日行程、香港回归的进程回顾、香港市民的态度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站在英方撤离的角度,写作角度与众不同。作为中央电视台外派的记者,请你在现场为观众播报这则新闻稿。 二、整体诵读,梳理本文的结构内容。 1、按照预习时所讲的新闻结构的有关知识,迅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英国告别香港的具体过程。 4:30 降旗仪式 4:40 乘车离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降旗仪式 0:00 交接易帜 0:40 英人离港 背景:四个背景材料,即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港督府的介绍、英军占领香港历史的介绍和英军占领香港的统治时间的介绍。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补充问题。 (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明确:一方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性消息的特点,注意它和一般新闻的区别。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香港问题的由来:? 提问:香港问题有何由来? 明确: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262岛屿,租给英国,租期99年。这块租给英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香港新界。(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一篇新闻由几部分组成?具体落实到本文呢?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第7和第11自然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种介绍就像电影中的闪电一样,将历史和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对比很强烈,而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四、掌握新词的意思 凝重:庄重 ?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五、研习课文,分组学习交流。 (一)?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二)学习导语 (1)将导语部分缩句并分析其作用? 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2)正确理解“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 (3)正确理解“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句话?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4)“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三)学习主体 1、快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 升起。与此同时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