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 |
范文 |
九年级历史学习,需要记忆、理解、掌握运用的历史知识较多,一定要提高学习效率,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方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 二、雅典城邦的繁荣 1、经济: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2、政治: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全力,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权利机构公民大会;3、文化教育: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三、斯巴达城邦的繁荣 1、经济:斯巴达地处内陆,以农业为主;2、政治:少数奴隶主贵族专制;3、文化:崇尚武力,注重军事训练。 四、罗马共和国的兴亡(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 1、布匿战争: ①时间: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②原因:争夺地中海霸权;③对战国家:罗马?迦太基 2、西罗马的灭亡和罗马帝国的建立 ①背景:公元前1世纪,罗马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共和制再也无力统治,奴隶主企图建立.统治,以稳固政权; ②过程: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五、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①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②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掉,西罗马帝国灭亡了,标志着西欧的奴隶社会历史随之终结。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日本 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大和不断征服扩张,于5世纪统一了日本。 二、大化改新(时间:7世纪中期) 1、背景: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2、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三、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和伊斯兰教的诞生(穆罕默德) 1、背景: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在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2、过程: 610年,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并在麦加传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教徒出走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一、等级森严的欧洲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的兴起: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法兰克王国。 2、查理?马特改革——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级制度 内容: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3、特点:西欧封建社会虽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 4、罗马教会的地位及影响: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初三历史知识点概括 人类的形成 人类的出现: 猿类——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 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人类的进化: 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四个阶段 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早期智人——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晚期智人——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人种及分布: 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澳洲; 黄色人种——亚洲; 黑色人种——非洲、南美洲 氏族社会: 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财产公有,以采集和鱼猎为生。家务劳动为主,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社会:婚姻相对固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从事犁耕业和畜牧业占主导,出现商品交换和私有制,部族和首领是男人。 原始人群居生活的原因: 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原始,物质相当匮乏,只有依靠集体才能生存。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 人类文明的摇篮 1.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前约3500年)——尼罗河流域——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权力与尊严的象征 古巴比伦(前约3500年)——两河流域(“新月沃地”)——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 古印度(前约2500年)——印度河、恒河——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古中国(前约2070年)——黄河、长江流域——分封制 3.古文明与大河的关系(大河文明的自然条件)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日光充足,适合人生存;2.大河定期泛滥——提供水源和肥土,利于农业生产。 4.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5.种姓制度: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下一等级不得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的等级不得通婚。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初三历史期中上册知识点 一、英国 1、起步:新航路开辟以后,大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革命:16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3、海外扩张: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英国的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成为“日不落帝国”。 4、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完成,使英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享有“世界工厂”的称号。 5、侵略中国和印度 6、参加协约国集团 7、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前,为了自身的安全,伙同法国推行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美国 1、独立: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2、三权分立制:美国独立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组成了“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 3、南北战争: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扫清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道路。 4、第二次工业革命:充分采用新技术、新成果、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5、一战后起到的作用:1919年参加凡尔赛和会、1921年组织华盛顿会议,对形成和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起了重要作用。 6、罗斯福新政:1929年,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7、珍珠港事件: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由此卷入世界大战,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8、第三次科技革命:二战后,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等,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80年代通过政策调整,经济逐渐恢复;到90年代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美国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9、冷战政策:二战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形成了东西方达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 10、在当今世界的影响: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人权、自由等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 11、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世界格局:一战前英国是世界霸主、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三、法国 1、法国__:__了法国封建君主专 制统治,使法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拿破仑: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实行军事独 裁,最终帝国走向灭亡。 3、巴黎公社:1871年,法国巴黎人民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4、一战中的作用:一战前,参加三国协约集团,后参加一战。一战后是巴黎和会的操纵国之一。 5、绥靖政策:二战前,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战败投降。 四、俄 国 1、俄 国国名的演变:沙皇俄 国(1917年3月以前)、俄 国(1917年3月-11月)、苏维埃俄 国(1917年11月-1922年)、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俄罗斯(1999年底至今) 2、农奴制改革:使俄 国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领导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5、苏联成立与探索成就:1922年苏联成立,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人民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 6、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出现严重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7、二战中的贡献:二战中,在欧洲战场打击德国法西斯,为战胜德国法西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8、改革:二战后,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9、美苏争霸:二战后,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形成了两极对峙的局面。 10、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五、日本 1、大化改新:7世纪时,孝德天皇进行了大化改新 2、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一部分中下级武士__了幕府统治,之后进行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3、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全面侵华战争:20世纪30年代,通过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发动战争,制造了南京__,充分暴露了法西斯的凶残本质。 5、二战后的崛起:二战后,日本政府充分利用国内各种有利条件迅速崛起,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7、关键点拨:日本历两次改革都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由封建社会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 初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方法 一、学会听课 用新的方式听老师复习阶段的辅导课。复习阶段听老师讲课,听什么?听思路,听提炼,听挖掘,听补充、听小结,听解题方法的指导。听课过程中,一有所得,当即记于课本天头地脚处,以供备忘,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学会课后自己整理教材 在历史能力测试中,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闭卷的选择题;一是开卷的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同学对历史史实的认知和迁移以及运用基本的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千变万化的能力测试题都离不开考察你对教材的认识。所以,要以不变应万变,抓住教材为本。在整理教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1)知识主干化。在知识结构的框架下,记住其中的主干知识,不要孤立的记忆它。所谓的主干知识,是指按课标要求掌握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内容和影响(或作用)。表现在课文中,即是每一课子目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不多,记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并能由此而链接更多的知识点,提高对知识的积累量,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效力,以及准确性。这部分往往会在闭卷的选择题部分来考察。 (2)知识线索化。在对每一单元知识结构整理的基础上,联系比较上一单元和下一单元的知识,整理出本册书的知识线索,这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在知识线索下,加强对知识因果关系的理解,有的事件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等等,注意全面、辨证、多角度地分析。并要注意这些历史对今天社会建设中的启示。这类知识一般在开卷部分以材料为载体多重设问来体现。有的同学往往认为历史考试中有很大部分是开卷的,所以没必要抓教材,殊不知,在考试中时间紧,如果对教材没整体认识和熟悉,根本没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内容。因此,教材知识的线索化这个环节尤其重要。 (3)注意教材中的插图、文献材料和注释和课文中补充的小字。课文中的插图:可以用来加深对课文中相关知识的理解。首先,要善于观察,抓住其中隐含的历史信息。其次,掌握一些识图的技巧,如,注意地形图中的图示含义、线条的走向和古今地名国名的变化;了解人物图中的神态;发现景物图中的细节和特征等。文献材料:一般在课文中用黑体字表现,它是史实来源的第一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学习时,注意其出处,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解读其中语句的含义,这样能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论从史出、史证结合的学习方法。小字部分往往容易在检测中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知识迁移能力。这个环节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在考场上把没见过的材料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 三、注意历史复习中的记忆方法。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最常用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有以下几种:浓缩记忆法、图示记忆法、数字归纳记忆法、联想比较记忆法。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