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二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 |
范文 |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所以学科都有它自身的规律特点,如果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练习中,注意了这些规律和方法,语文也一定会得心应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上册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艨艟méngchōng乘骑jì舸gě 泅qiú僦赁jiùlín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方其远出海门。方:当……时。出:发,起。 (2)仅如银线。仅:几乎,将近。 (3)弄旗标枪。弄:舞动。标:树立、举。 (4)随波而逝。逝:去,往。 (5)吞天沃日。沃:用水淋洗。 (6)虽席地不容闲。容:许,使。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潮远远地从浙江人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2.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周围涌起,人与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5.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观潮》的作者是宋朝周密。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 《过零丁洋》文天祥 1、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起一经”中的“一经”指:儒家经典 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4、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6、“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妙手偶得的千古名句,请赏析。 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出焦虑不安的心情,巧妙、新奇,一语双关;兵败后的惶恐,被俘后的孤苦伶仃正好与地名暗合,突出反映了诗人极其巧妙的艺术构思。 8、该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韵脚是经、星、萍、丁、青。 9、解词: 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战争汗青:特指史书 10、本诗以死言志的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颈联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境况的危苦。 1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3、请你在写出几句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例: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生当作人杰,死亦当鬼雄——李清照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请再写一句你喜欢的古诗词中表达对崇高人生理想追求的名句。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5、诗中运用双关,既表明形式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6、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名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运用比喻表明宋朝国事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八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总结 卖炭翁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 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故事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课文翻译 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注释 伐:砍伐。 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 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原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注释 可怜:值得怜悯。 愿:希望。 辗:碾压,同“碾”。 译文:(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原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注释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宫中派出采办货物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帮助抢购货物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回车叱牛: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 译文: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原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驱将:赶(走)。将,语气助词,用在动词后面,以助语气。 惜不得: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 直:价钱,通“值”。 译文: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充当炭的价钱。 四、问题归纳 1.赏析“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2.怎样理解卖炭翁的矛盾心理? 本应因“衣单”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3.“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4.分析结尾两句的作用。 “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5.举例说明《卖炭翁》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如,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五、课文主题 《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 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