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13年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040高等教育学大纲(复试) |
内容 | 贵州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复 试) (科目:040高等教育学)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高等教育理念。 2、理解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弄清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高等教育的教学、德育等教育活动的任务、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高等教育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高等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三、考查内容 一、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近代大学的产生以及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战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与改革。 (二)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中国近代高等学校的产生及其历史地位;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革命战争时期的高等教育;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 (一)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发展人的功能。 (二)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及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1.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 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社会制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2.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教育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教育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 (三)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及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教育内部关系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育基本规律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的关系;教育基本规律中各种因素的关系;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五)高等学校的主要社会职能 1.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 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 2.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的地位 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社会职能;各种形式的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现代高等学校新的社会职能。 三、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学制、体制与结构;高等教育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管理体制结构。 (二)国外当代高等教育宏观结构 1.国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高等教育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这三个层次;美、日、法、德等国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2.国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 美、日、法、俄、印等国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各国高教科类结构的总趋势。 3.国外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国外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国外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国外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4.国外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的概念、类型。 (三)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现状及调整 中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中国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中国高等教育分布结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 (四)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领导体制;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教育教学体制;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四、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与基本理论 (一)国外主要高等教育观念与思想流派 1.永恒主义者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 提出培养“完人”的教育观;提倡通才教育;主张学习“永恒学科”,编制“名著课程”;主张大学独立,多方面地实施职能;倡导终身教育观。 2.要素主义者科南特的高等教育思想 重视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推行自由选修制,追求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3.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的高等教育思想 提出完人的教育目的观;提出科研、教学和文化相互关联的大学职能观;倡导大学自治,坚持学术自由;主张“完整知识”的教育。 4.逻辑实证主义者罗素的高等教育思想 主张只有才能和智力素质较好的人才能入大学;主张大学教育应兼顾学术与功利;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 5.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的高等教育思想 主张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理智成就的发展;强调自由教育与专门教育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课程体系;要求大学应以教学为主。 (二)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导向与学术导向的矛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现代化与传统的矛盾;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矛盾。 五、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上) (一)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的涵义 课程的基本概念;高等学校课程的特殊性。 (二)高等学校专业和课程的变化与改革 高校专业和课程变化与改革的原因;当代各国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改革的一般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三)课程编制的基本结构 课程编制的一般概念、课程编制的总体结构和步骤。 六、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下) (一)目标的确立与表述 1.培养目标内涵 2.目标的表述 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专业培养目标向课程目标或教学计划目标的转化;目标分类与目标表述。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适时原则;完整原则;经济原则;实践原则;量力原则;满足原则。 2.课程内容的组织及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 纵向结构;横向结构。 (三)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 七、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一)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过程的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统一;个体认识社会化与社会认识个体化的统一。 (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教学原则的意义;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历史上教学原则体系构成。 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八、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一)关于教学方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的归属、教学方法的性质、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二)制约教学方法选择的因素 1.外部因素、 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体制;文化传统。 2.内部因素 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选择的关系;教学内容与选择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学事项与选择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师素质、个性与选择教学方法的关系;学生个别差异与选择教学方法的关系。 (三)高等学校常用的几种传统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方法的作用;讲授内容的处理;讲授方法的运用;备课。 2.讨论法(或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作用;讨论的选题与准备;讨论的组织与引导。 3.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的作用与类型;实验课的安排与设计;实验课的组织与指导;实验成绩的评定。 4.实习 实习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实施正确的实习指导;充分发挥实习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建设合适与稳定的实习基地。 5.调查法 调查方法的作用与类型;调查的准备;调查的实施与指导;调查的总结。 (四)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介绍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五)当代世界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在教学方法的功能上由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推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在教学方法的结构上由讲授为主到指导学生独立地学习与研究为主; 九、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 (一)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作用与原则 1.考核的作用 2.考核的原则 强制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时限性原则;揭晓性原则。 (二)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方式 1.考查 平时考查;期末考查 2.考试 考试的分类;命题;考试的实施; 3.答辩 论文答辩申请;举行论文答辩。 (三)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和处理 评分与评语、评分标准、分数的收集和分析、分数评定后的处理 十、高等学校的德育 (一)高等学校德育的任务与内容 1.德育的基本任务 确定德育任务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德育的基本任务。 2.德育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国内外形势、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集体主义、职业道德教育。 (二)高等学校德育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规律 把握德育过程的规律要研究三个要素的内在联系;把握德育过程的规律要研究三要素矛盾运动的特殊形式; 2.德育过程的特点 多端性;实践性;社会性;反复性;互动性。 (三)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情理相融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性和一致性的原则。 (三)高等学校德育的途径 开设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党团组织和班集体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开展心理咨询。 十一、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一)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涵义、特征与功能 1.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提出及其涵义 高等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的涵义; 2.校园文化的特征 认同与超越的同一;交融与批判的同一;吸收与辐射的同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同一;对外的独特性与对内的一致性的同一。 3.校园文化的功能 教育导向功能;开发创造功能;娱乐调节功能;激励凝聚功能。 (二)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与高校管理。 (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形成途径 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效应,促进良好的校风形成;发扬民主、改善人际关系;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加强领导,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重视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 十二、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理论 (一)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战略 1.该革的进度或速度问题 改革的类型;改革的主客观条件;改革方案的涉及范围及其他改革的配套情况。 2.改革的形式 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改革;全国性改革与以学校为单位的改革。 3.各类型改革的关系 (二)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策略 改革方案的制订;改革的一般模式;具体的改革过程和步骤。 十三、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研究方略 (一)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与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高等教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略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方略。 主要参考书: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