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考试资料:

 

标题 上海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2015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考试科目
内容
    易贤网网校上线了!
    >>>点击进入<<<
    网校开发及拥有的课件范围涉及公务员、财会类、外语类、外贸类、学历类、
    职业资格类、计算机类、建筑工程类、等9大类考试的在线网络培训辅导。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涵盖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生物信息学、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等二级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自动控制领域从基础研究到高技术发展的不同层次,既有学科前沿又有应用热点。本学科已建成上海市重点学科,顺利完成了教育部”九五”、”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的上海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际产学研模式的中英能源与自动化联合实验室等,实验设备和仪器先进,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本学科是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以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嵌入式仪表及系统技术分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生命系统建模仿真专委会等国家二级学会的挂靠单位,近年来成功组织LSMSICSEE2014、AsiaSim2012ICSC2012、LSMSICSEE2010、ICIC2008、LSMS2007、IEEEHDP2007等重要国际会议,具有前沿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平台,并与国际、国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长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经信委和教委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其他横向协作项目等几十项。在网络先进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实时系统信号处理技术、电力市场理论、流量与差压传感技术、多现场总线测控及嵌入式技术、高速机器视觉及感知识别技术,及其在能源、冶金、设施农业、智能制造和仪器仪表等应用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并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一等、二等奖以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学科自1990年迄今已招收博士研究生267名,并有128名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01控制理论及其在自动化工程中的应用
    02网络化先进控制理论与系统
    03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及异构网络技术
    04信息处理与控制
    05工业节能控制
    06先进测控与智能化系统
    07网络化测控技术
    08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
    09生产调度与智能优化
    10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系统分析
    11模式识别及应用
    12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
    13超声检测与评价
    14基于多传感器的机器人导航及环境模拟
    15智能人机接口
    16姿态测量
    17智能结构主动监控
    18计算机仿真技术及自动化系统应用
    19数据流中的知识发现、隐私保持知识发现
    20微纳制造,材料、工艺及可靠性
    213D封装集成与热管理
    22基于模型驱动的片上系统
    23新型显示技术与系统集成
    24嵌入式片上多处理系统构架与汽车电子系统
    25多自主体系统的协同估计与控制
    指导教师:曹家麟教授、费敏锐教授、李斌教授、欧阳为民教授、薛禹胜教授、冉峰教授、胡豁生教授、付敬奇教授、张少华教授、朱晓锦教授、马世伟教授、胡越黎教授、徐美华教授、王冰教授、李慷教授、刘廷章教授、苏洲教授、屠晓伟教授、贾立教授、彭晨教授、韩清龙教授、李韬教授。
    招生人数:16
    考试科目:1.英语
    2.自动控制理论(含经典与现代控制理论)或数字信号处理或数据结构或微系统封装基础(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3.微型计算机及应用或最优化方法或智能控制或电子封装可靠性和有限元模拟(根据报考导师任选一门)
    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胡寿松,科学出版社,2007
    《线性系统理论》(第二版),郑大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第二版),胡广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第二版),程佩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数据结构》,严蔚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周明德、蒋本珊,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微系统封装基础》,黄庆安、唐洁影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徐大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计算机系统结构》,郑纬民、汤志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运筹学教程》(第三版),胡运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最优化理论与算法》(第二版),陈宝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孙增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微系统封装技术概论》,金玉丰、王志平、陈兢,科学出版社,2006
    《无铅焊料互联及可靠性》,上官东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介绍:
    曹家麟(男),1948年生,教授。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主要研究领域:信息处理及控制,纠错编码技术,时频联合分析及应用。1989至1990年赴加拿大Ryerson理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90年至1991年在美国加州PacificRimConnectionsINC.合作科研。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获全国先进教师(国家教委,人事部);1998年获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人事部);200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先后主持完成上海市科委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上海教委重点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数十项。
    联系方式:021-56331268(0);E-Mail:caojialin@shu.edu.cn
    费敏锐(男),教授,博士。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主要研究领域:网络化先进控制理论与系统,现场控制系统及异构网络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及自动化系统应用、模式识别及机器视觉应用。获奖: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9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2项。荣誉称号及人才计划: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得到上海市启明星、曙光及其跟踪计划资助,获优秀启明星、优秀曙光学者称号;首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受网络基本参量约束的时变过程网络学习控制系统研究等4项)、科技部863计划(面向流程工业网络控制的有线/无线异构网络集成技术等2项)与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及上海市政府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和科技攻关等项目共3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200余篇。申请知识产权4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9项。目前承担的主要课题:高扰动状态下实时OD检测技术及部件(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无线传感网络在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863计划重大专项子课题)等。现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兼生命系统建模仿真专委会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兼嵌入式仪表及系统技术分会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兼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专委会副主任,《仪器仪表学报》、《信息与控制》、InternationalJournalofModeling,Simulation,andScientificComput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Modelling,IdentificationandControl、AdvancesinManufacturing等编委,《系统仿真学报》副主编,《仪表技术》编委主任等。兼任英国女王大学客座教授,合作指导9名博士生和博士后。已培养30名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
    联系方式:021-56382143;021-56331934;
    E-Mail:mrfei@staff.shu.edu.cn,mrfei888@x263.net
    李斌(男),1955年生,教授。专业: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智能传感与信号检测技术,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系统的信号处理技术,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市级科技与发明奖。研究成果以新方法和发明专利技术为主,受权的发明专利已达20多项(有两项专利的转让经费超过200万)。目前主要研究的项目为:实时系统信号处理技术;基于非参数统计推断的信号处理方法;流量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技术;远程设备的无线监测与控制技术;智能仪表设计的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等。
    联系方式:021-56331637;021-36033235;E-Mail:sulibin@shu.edu.cn
    欧阳为民(男),教授,博士。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软件。主要研究领域为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曾完成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个“863”高技术计划项目、两个电子工业部(现在的工业与信息化部)攻关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检索收录30篇,被中国中文期刊网评为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研究领域的国内十位主要专家之一。
    联系方式:021-39225372;E_mail:oywm@shupl.edu.cn
    薛禹胜(男),1941年生,稳定性理论及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63年毕业地原山东工学院,1981年获电力科学院硕士学位,1987年获比利时列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国电自动化研究院总工程师,《电力系统自动化》等三个杂志的主编,山东大学特聘教授,12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博导。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委员会委员、国际大电网组织第38委员会委员。其研究成果使我国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快速定量分析和紧急控制决策的理论与工程实践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有关软件已广泛用于包括香港在同内的国内电力系统,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英国、芬兰、爱尔兰、墨西哥、韩国等境外的18家电力公司、10所大学和1家咨询公司。到2003年底为止,发表国际论文83篇,国内期刊论文131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91年能源部一等奖、1994年能源部一等奖、1996年国家一等奖、2000年国电公司二等奖、2003年国家二等奖、2003年国电公司一等奖、2003年教育部一等奖。独立完成的专著获200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01年度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xueyusheng@sgepri.sgcc.com.cn
    冉峰(男),教授。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智能信息与集成电子系统。主要研究领域: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设计;高清晰度平板显示与应用集成技术;嵌入式片上多处理系统构架的研究。获奖:“多媒体数字存贮型显示系统时、空存贮映射优化方法”2001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汽车电子核心控制器芯片、系统模块研发及其应用”2009年11月27日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基于超高灰度成像方法的平板显示器核心技术开发及其应用”获201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荣誉称号:1998年获上海市INTEL优秀教师奖;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教师育才奖。负责完成国家863、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教育部、上海市科委、教委、信息委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80多项;申请国家各类专利6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150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EI收录93篇。目前承担的课题:硅基有机发光微显示器的高性能顶发射界面及数字驱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动汽车膦酸铁锂动力电池组模块与控制系统开发(上海市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高清硅基OLED微型显示器件设计制造技术(上海市科委2013年“智能制造及先进材料领域项目”专项课题)。
    联系方式:021-56331548(O);Email:ranfeng@shu.edu.cn
    胡豁生(男),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英国艾塞克斯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上海大学自强教授。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主要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服务机器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多机器人协作,智能控制算法,嵌入式系统,网络下的机器人,多模人机接口。目前承担的课题:智能轮椅,仿真机器鱼,心脏病人的康复过程监测系统,机器人学习算法,基于多机器人环境模拟等。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180篇学术论文。现任自动化与计算机国际杂志主编,旅英自动化与计算机协会副会长,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网络机器人分会委员,IEEE高级会员,英国IEE会员,ACM和美国人工智能协会会员,已指导或正在指导的博士和硕士生50多名。
    联系方式:+44-1206-872297(O);Email:hhu@essex.ac.uk
    URL:http://cswww.essex.ac.uk/staff/hhu
    付敬奇(男),教授,博士。专业: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主要研究领域:传感器及自动化仪表的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地磁及姿态测量。现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嵌入式仪表及系统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及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敏感技术委员会委员。完成863重点子课题、国家军事预研课题,军品型号课题,国家计委课题,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等40余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2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收录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目前承担上海市科委、863重点子课题、横向课题等项目。
    联系方式:021-56332352(O);Email:jqfu@staff.shu.edu.cn
    张少华(男),教授,博士。专业:系统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电力市场与智能电网。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以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计算分时电价的价值分析方法及其软件开发”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含抽水蓄能电站系统评价软件开发及华东调峰电源系统规划分析”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华东电网2000-2020年电源规划与电价预测”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IEEETransPowerSystems,IETProceeding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EI检索论文70余篇。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电力需求响应和需求调度理论、考虑新能源的电力市场博弈分析和风险管理等。
    联系方式:021-56331567(0);E-mail:eeshzhan@126.com
    朱晓锦(男),1965年12月生,教授,博士。专业: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先进测控与信息处理、智能结构主动监控与振动控制、计算机测控系统与集成。学术任职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等学校机电类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兼电磁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四届“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振动、测试与诊断》期刊编委。荣誉称号:上海市2004年度“曙光学者”。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科研项目2项(面上项目1项,培育项目1项),以及主持或负责完成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另外多年来主持或参加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7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面上项目1项,以及上海市科委、教委和上海市人保局等资助课题多项。
    联系方式:021-56331186(O);Email:mgzhuxj@shu.edu.cn
    马世伟(男),教授,博士。专业: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主要科研领域包括:超声无损检测与信号处理、主动视觉三维重建、基于图像的目标识别与姿态估计、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技术。曾为日本科技厅STA博士后、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和德国不莱梅雅各布大学访问教授。现为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兼生命系统建模仿真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市系统仿真学会理事兼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学科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自然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70篇已被SCI和EI检索系统收录,主编出版教材和专著4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著2项。目前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上海市教委重点以及企业委托项目。
    联系方式:021-56334064(O);E-mail:masw@shu.edu.cn
    胡越黎(男),教授,博士。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嵌入式片上多处理系统构架与汽车电子系统。主要研究领域:基于模型驱动的片上多处理系统构架的研究,微控制器集成电路设计,动力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汽车电子与系统集成。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EI系统收录,授权发明专利14项、公开发明专利8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7项。完成国家发改委课题、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经信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等10余项。目前承担的课题:汽车车身控制(BCM)系统及其芯片研究和开发(国家发改委、上海市经信委项目)。
    联系方式:021-56331323*109(0),13501873485;E-mail:huyueli@shu.edu.cn
    徐美华(女),教授,博士。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设计;新型显示技术与系统集成;嵌入式片上多处理系统构架与汽车电子系统。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国家教育部、上海市科委、教委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50余项;申请国家各类专利20项。发表专著1本、国内外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40余篇论文被SCI和EI系统收录。目前承担的课题: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驾驶辅助多核系统研究(上海市经信委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计划)。
    联系方式:021-56331632;E-Mail:mhxu@shu.edu.cn
    王冰(女),教授,博士。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生产调度及优化算法;鲁棒离散优化决策及理论;项目调度理论与算法;车辆调度的理论与算法;医疗资源调度与管理。受国家教委委派,2008年至2009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系作访问学者。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滚动机制的混合模式抗风险鲁棒调度方法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Job-shop调度问题的滚动时域方法研究及性能分析;参与完成多个省级科研项目;主持开展了为企业开发调度管理算法与软件的横向项目。在ComputersandOperationsResearch、自动化学报、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40余篇,SCI、和EI和ISTP检索系统收录论文40余篇。目前主要研究的课题为:鲁棒生产调度和项目调度的理论、建模与算法;医疗资源调度与管理的建模与算法;不确定车辆调度的建模与算法。
    联系方式:021-56331568(O);E-mail:susanbwang@shu.edu.cn
    李慷(男),上海市东方学者讲座教授,博士。现任英国女王大学电气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学院首席教授。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主要研究领域:非线性系统建模、控制、计算智能及其在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电厂的污染控制,节能减排,土地污染治理,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负责参与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英国工程与自然研究理事会(EPSRC)合作研究项目“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环境友好集成与交互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中英科学桥项目“可持续能源及建筑”,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项目(EPSRC)“聚合物挤压过程推理测量和控制集成系统中的自调整优化及对扰动的响应”和“塑料处理的热能管理”。在IEEETrans.AutomaticControl,Automatica等国际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奖包括2010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SystemsScience的“highlycommendedpaper”,2010年国际会议The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ifeSystemModellingandSimulationa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ustainableEnergyandBuiltEnvironment的“最佳论文奖”。现任IEEE英国及爱尔兰分会秘书长,4个国际期刊的编委(Neurocomputing,TransactionsofTheInstituteofMeasurementandControl,InternationalJournalofModellingandIdentification,CognitiveComputing),指导博士生,博士后20余人。
    联系方式:E-mail:k.li@ee.qub.ac.uk
    URL:http://www.qub.ac.uk/research-centres/ISAC/Profile/?name=k.li
    刘廷章(男),教授,博士。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半导体照明;工业节能控制;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2005年8月至12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生命系统建模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自动化学会理事,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国家半导体照明应用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荣誉称号:上海市2002年度“青年科技启明星”称号。完成上海市科委、教委、台达基金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15篇被EI检索,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1项,作为主要撰写人参与完成2项半导体照明上海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目前承担的主要纵向项目:HANSPEM大扭矩力矩电机及驱动装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面向空调运行节能的建筑空间实时负荷软测量建模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大科技园LED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
    联系方式:电话:021-56331563(O),Email:liutzh@staff.shu.edu.cn
    苏洲(男),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主要研究领域:控制与通信技术原理;多媒体通信网络建模与控制;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建模与控制;智能电网中的通信性能建模与控制;下一代网络结构分析与设计。已在通信与控制专业领域的重要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IEEE会员,IEICE会员,上海市系统仿真学会理事。担任了3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在智能通信网络领域的相关国际会议担任了3次大会顾问主席和10余次分会主席。并曾担任IEEE系列的30余次国际会议的技术程序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Email:z.email.su@gmail.com
    屠晓伟(男),特聘专家,博士。现任中国商飞资深研究员,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航空制造技术研究所先进装配中心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嵌入式仪表及系统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自主导航机器人平台和三维重组算法、程序设计、信号处理与分析;机器视觉和图像实时监控和检测,空间定位,工业自动化装配,生产线自动化;柔性工装和传感器伺服智能机器人工业应用;机器人柔性铆接和装配;多个系统实物和专利已用于工业界。曾工作于加拿大国家研究院航天制造技术中心和康考迪亚大学,并在法国贡比涅科技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综合理工大学、高科工程师学校和多伦多瑞尔森等大学任教授和兼职教授。主持或参加加拿大工业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等项目10余项,受到了加拿大及中国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在IEEE会刊、Int.Journal等重要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学术论文80余篇。
    联系方式:tuxiaowei@comac.cc
    贾立(女),1975年4月生,教授,博士。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领域:复杂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理论及应用,主要包括数据驱动的复杂非线性动态模型化、间歇生产过程的综合学习型优化控制、面向过程对象的智能自适应控制。2003年在华东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ResearchFellow工作,现担任上海市自动化学会理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STAR星问答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16篇,EI检索45篇,美国《数学评论》MR检索1篇,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张钟俊院士优秀论文二等奖(全国共3名获奖者,一等奖空缺,2010)、2012年亚洲系统仿真国际大会最佳论文提名奖。曾获浙江省教育厅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目前主持的主要课题:数据驱动的块结构复杂非线性工业过程动态模型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非线性工业过程智能块结构特征识别研究(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数据驱动的电站锅炉-汽轮机动态块结构模型与协调控制(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
    联系方式:电话:021-56334241(O),Email:jiali@staff.shu.edu.cn
    彭晨(男),上海市东方学者,博士。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网络控制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无线传感网络,鲁棒控制,模糊控制,时滞系统分析与综合,网络化三维快速成型、智能家居等的应用研究。在IEEETrans.AutomaticControl,Automatica等国际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论文56篇,EI检索88篇,ESI高引论文4篇。ISIWebofScience数据库SCI他引1200多次,SCIH-index指数为18。目前为澳大利亚中昆士兰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嵌入式仪表与系统技术分会理事、上海市自动化学会理事,美国数学学会《数学评论》(AmericanMathematicalReview)评论员,担任3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于2010.09-2012.08期间在澳大利亚中昆士兰大学访问教授、博士后;2006.09-2007.08期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做访问教授;2004.10-2005.02期间在香港大学做助理研究员。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2013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2008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目前承担的课题:资源受限网络控制系统的必要性通讯与分布式控制协同研究(国家自然基金),网络控制系统中混杂事件驱动通信与控制研究(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
    联系方式:E-mail:c.peng@shu.edu.cn
    韩清龙(男),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山西特聘专家”),上海市海外名师,博士。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现任澳大利亚中昆士兰大学桂冠教授(LaureateProfessor),是澳大利亚中昆士兰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桂冠教授(仅授予在国际上取得杰出研究成就的教授),澳大利亚中昆士兰大学高等教育部副部长(研究与创新),“智能与网络化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网络控制系统的分析及综合,时滞系统的鲁棒性分析、控制与滤波,复杂网络,神经网络,多智能系统。目前担任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工业电子学会网络控制系统及应用专业委员会主席(ChairofIEEEIESTechnicalCommitteeonNetwork-basedControlSystemsandApplications),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工业电子学会智能电网专业委员会委员(MemberofIEEEIndustrialElectronicsSocietyTechnicalCommitteeonSmartGrids),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网络控制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MemberofIFACTechnicalCommitteeonNetworkedSystems),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线性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MemberofIFACTechnicalCommitteeonLinearControlSystems),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电力及能源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MemberofIFACTechnicalCommitteeonPowerandEnergySystems);《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工业电子汇刊》(工业电子领域的国际顶尖杂志,被中国科学院列为I区顶尖期刊)编委(AssociateEditor,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在网络化控制、非线性控制、时滞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在Automatica,IEEETransactionsonAutomaticControl,IEEETransactionsonSignalProcessing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270余篇论文,被国际学者引用4700余次,h-index为35,ESI高引论文11篇。负责参与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率非线性系统的网络化控制及其应用”,973项目“系统整体行为的智能调控和集成优化机制”,澳大利亚ARCDiscoveryProject项目“网络延时对网络控制系统的影响研究”等。
    联系方式:E-mail:q.han@cqu.edu.au
    URL:http://www.cqu.edu.au/staff-profiles/higher-education-directorate/higher-education-directorate/hanq
    李韬(男),教授,博士,上海市东方学者。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随机系统、多自主体和网络化控制系统、传感器网络等。2008-2011年曾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院,先后任Projectofficer和ResearchFellow(新加坡千禧基金会学者)。2010.9-2011.1获澳大利亚教育部奋进研究基金资助访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曾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在控制理论三大顶级期刊IEEETrans.AutomaticControl、Automatica、SIAMJ.ControlandOptimization发表论文多篇,包括ESI工程领域高引论文3篇。曾获得第七届亚洲控制会议最佳论文奖、第17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青年作者奖荣誉提名(五篇之一)、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目前是《系统科学与数学》编委,曾多次担任中国控制会议、全球智能控制与自动化大会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E-mail:sixumuzi@shu.edu.cn
    更多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8: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