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考试资料:

 

标题 2015年贵阳药学院各硕士点简介
内容
    易贤网网校上线了!
    >>>点击进入<<<
    网校开发及拥有的课件范围涉及公务员、财会类、外语类、外贸类、学历类、
    职业资格类、计算机类、建筑工程类、等9大类考试的在线网络培训辅导。
    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
    药学院药学专业创办于1973年,是贵州最早建立的药学人才培养基地。药剂学学科于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获得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五个二级学科)。药学院研究生培养现已形成了完善的培养环节,优良的培养环境,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累计招收统招硕士研究生188人,已毕业并获得学位109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79人。毕业生大多从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制药企业的工作,就业率100%。
    药学院药学专业经过40年发展,在学科建设和实验平台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发展成为我省品牌特色专业。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贵州省本科示范性专业、药剂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有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中药民族药标准化技术工程实验室、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中心、贵州省药物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省部级实验室和人才团队。现已形成“药物新剂型、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及新药研究开发”,“药物药理效应及安全性评价研究”,“合成药物化学及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中药民族药药效物质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质量控制技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析”,“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六个主要研究方向。现有总面积5600m2的现代化实验室,仪器设备2000余万元,其软硬件设施在国内同类实验室中处于先进水平。形成集药物研发、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成果推广应用于一体的产学研教学科研基地。与省内外多家知名科研院所形成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并与我省7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近年来,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重大专项、中药专项项目200余项,申请或获得新药临床批件或新药证书40余项,完成30多个贵州苗族药品种地标升国标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科研成果;获得或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为我省制药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个不可多得的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中药创新技术支撑体系和人才培养基地。
    药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3人,研究员3人),导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省管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优秀人才,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36篇。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2篇,其中核心期刊98篇,SCI收录5篇。硕士研究生先后有16人次获得了学生创新基金项目资助。
    药剂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简介
    贵阳医学院药剂学学科于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药剂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先后遴选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累计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40人,已毕业并获得学位109人,毕业生大多从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制药企业的工作,就业率100%。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46人,博士研究生3人。
    本学科紧紧围绕我省制药产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科研中,已形成“药物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研究与新药研究开发”、“药药效物质基础与药物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药物生物等效性评价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建设了“贵州省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现代药物制剂GMP实验教学中心”、“地方病防治现代药物制剂实验室”以及以药剂学学科为龙头建设的教育部“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中心”、“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开发应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贵州省中药民族药标准化技术工程实验室”和“贵州省中药开发应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省部级实验室和人才团队。以建设“工程化、规范化的药物研究开发体系,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药学人才培养基地”为主要任务,以“地方特色药材系统研究、创新中药民族药研发、名特优民族药的二次开发、中药民族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的示范研究以及新技术的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研究”为主要内容,构建了集创新药物研发、人才培养、技术咨询服务和成果推广应用于一体的研发与工程化技术服务平台。现已建成包括“一个体系(药物研究开发体系)、五个技术平台(药物新工艺、新剂型研究技术平台,质量规范化研究技术平台,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与筛选技术平台,药效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生产工程化技术研究平台) 。实验室总面积4200m2,拥有超高压快速液相色谱仪(UPLC)、超高压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Q-TOF)、快速液相串联四级杆质谱仪(UFLC-TQD)、气质联用仪、原子吸收光谱等精密分析仪器和多功能流化床、多冲压片机、超临界流体萃取器、冷冻干燥机、滴丸机等制药设备百余台,软硬件设施在国内同类实验室中处于先进水平,形成了集药物研发、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成果推广应用于一体的产学研教学科研基地。
    近年来,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及省重大专项、中药专项项目100余项(60%以上为产学研合作),科研经费4560.9万元,硕博导师科研经费237.4万元/年·人;申请或获得新药临床批件或新药证书20余项;完成30多个贵州苗族药品种地标升国标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科研成果;获得或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8余篇。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2篇,其中核心期刊62篇,SCI收录3篇。
    本学科现有教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导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省管专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优秀人才,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药物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简介
    本学科包括合成药物化学及天然药物化学两个研究方向。合成药物化学方向以来源于天然产物或国内外报道的先导结构为基础,应用计算机辅助方法,设计合成目标化合物,寻找具有特定药理作用的活性分子;同时还选取国外专利过期化学药物,开展仿制药的合成工艺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方向针对贵州特色植物和贵州地道药材开展化学成分分离和活性研究工作,进行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创新药物的研发,同时开展基于靶细胞萃取与UPLC-MS/MS技术联用的药效物质快速筛选、分析研究,以及基于UPLC-Q/TOF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
    药物化学学科师资队伍有共13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近年来本学科方向在新型抗糖尿病胰岛素增敏剂、非环核苷膦酸酯类抗乙肝病毒药物、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瓜环(Cucurbit[n]urils)包合活性化合物以及基于脑靶向性设计思路的黄酮类衍生物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0962004、30960462与81260473)及多项省级基金的资助,研究工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本学科方向还系统进行了贵州苗药及地道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灯盏乙素苷元、黄连素、斑蝥素等的结构改造工作。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了两个仿制药的药学研究工作,10余个合成药的合成工艺研究,为企业获得生产批件2个。
    近5年共承担或完成了科研项目27项,科研经费近300万元。导师及研究生在SCI收录期刊的《Chemical Reviews》,《Tetrahedron》,《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国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8项,创建企业联合实验室1个。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简介
    本学科是以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为基础,交叉融合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等多个学科,从生物资源中发掘具有药物价值的活性先导物,阐明其生物合成的遗传机制、构效关系及效应机制,进而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手段进行后续新药的研究开发。本学科经过近年来的潜心发展,成为了我院最有活力的新生学科之一,并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1.将现代生物学方法和现代化学及分析技术有机结合,从我省丰富的生物资源中寻找新的生物活性物质,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奠定基础;2.对微生物进行分子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改造,为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技术药物或对药物进行高效表达提供合适的工程菌株;3.对蛋白质药物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及修饰,提高药物的半衰期、特异性等参数。
    本学科特别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本学科在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方面,通过专家讲学、联合申报项目等方式与上海华东理工、浙江大学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另外,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本学科先后与我省拜特制药和上海科新生物技术公司等多家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教学科研合作关系,可选派研究生到省内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药物研发基地开展研发实践。这些良好的条件,为本学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研究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科点现有教师4人,其中硕士生导师3人。
    药物分析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简介
    本学科已形成“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析及其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和“中药、民族药的有效成分研究及新药开发”两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的特色是针对贵州医药工业发展快、药物品种多,但质量标准不高的特点,对药物的质量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应用现代药物分析技术,开展药物的质量标准研究,建立完善质量评价体系,解决产品在质量控制中突出的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另外,针对中药、民族药基础研究薄弱的现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并对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以活性成分为检测指标的质量标准。
    本学科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博士1人,硕士8 人,硕士生导师9人。拥有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超快速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现代大型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为硕士研究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近年来承担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省工业高新技术攻关项目及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专项基金等,科研经费185.5万元。教师发表专业学术论文72篇(SCI收录4篇),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8项,获得“贵阳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贵州省医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参与“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完成了10多个贵州民族药品种地方标准升国家标准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妇科再造丸等名牌品种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本学科在药物的质量控制、指纹图谱、质量标准的提升及新药质量标准的建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贵州新药的研发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生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简介
    学科点围绕贵州特色中药资源开展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道地药材的开发利用研究、中药鉴定与质量评价研究、中药规范化种植研究、中药资源化学与活性成分研究等工作,培养从事适应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生药学创新型高层次应用人才。
    学科点有师资队伍6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高级实验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建有藏有2万余份蜡叶标本、中药标本、民族药标本的中药民族药标本馆。本学科充分依托贵州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与民族药资源,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重点开展了中药民族药种质资源,中药民族药药效筛选与作用机理、中药民族药质量标准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承担有包括贵州省科技厅中药现代化专项的“贵州缬草类药材的道地性研究”、“黔产太子参质量与土壤无机元素的相关性研究”、“黔产半枝莲仿野生栽培示范与品质评价研究”、“贵州地产药材薯莨等药材资源调查、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标准研究”等课题,获得科研经费近100万元,教师及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9: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