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考试资料:

 

标题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1)
内容

【评价目标】
    

1.识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人际关系发展的一般过程。
    

2.理解群体、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冒险转移、从众、服从、模仿、感染、集体舆论、集体规范、集体凝聚力等术语。
    

3.理解从众与服从、模仿与感染的区别。
    

4.能够举例说明班集体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5.运用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设计一个指导大学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案。
    

第一节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一、群体与大学生群体
    

(一)群体的概念与特点
    

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群体与因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然聚会在一起的人群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目标,群体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起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有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倾向与行动方式。
    

②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执行着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彼此之间相互交往,形成了一个人际关系网络。
    

③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偶然聚合的人群是没有共同目标与隶属感,没有结构和社会角色分化的。这类人群称为聚合体。
    

个体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以独特方式行动的单个的人。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个体离开群体,就失去了与大社会联系的结点,心理活动与行为就失去了直接的参照,就不能获得不断的社会支持与社会比较反馈,自我意识就失去了基点。严重时,个体离开群体甚至不能生存。群体由不同的个体组成,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群体的效能,也不是其成员效能的简单算术总和。
    

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
    

(二)社会助长的性质与机制
    

社会助长作用虽然广泛存在,但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最终会变为社会干扰。
    

群体背景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性质的复杂程度。如果工作为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活动,则群体的背景会起到社会助长作用。如果工作为需要一系列判断、推理等复杂的思维工作,则群体的背景会造成社会干扰作用。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思维工作,群体所造成的社会干扰作用,是因为他人的存在和由其造成的种种干涉,导致人的精神不集中所致。
    

(三)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付出的个人努力程度也会相应地下降。
    

社会惰化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其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在以下几种情境下,人们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
    

①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②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
    

③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④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
    

⑤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考试资料包含高考、自考、专升本考试、人事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企业人才招聘、银行招聘、教师招聘、农村信用社招聘、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等各类考试资料。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0: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