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绪论  | 
基本要求 | 
1.常用术语 | 
剂型、制剂及药剂学 | 
| 2.剂型的重要性与分类 | 
(1)剂型的重要性(2)剂型的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 
| 3.药剂学的研究 | 
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 
| 二、散剂和颗粒剂  | 
(一)粉体学 | 
粉体的性质与应用 | 
(1)粉体粒子大小、粒度分布及测定方法(2)粉体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密度、流动性、吸湿性、润湿性(3)粉体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 
| (二)散剂 | 
1.散剂的特点与分类 | 
(1)特点(2)分类 | 
| 2.散剂的制备 | 
(1)物料前处理(2)粉碎、筛分、混合的目的、意义、方法 | 
| 3.散剂的质量检查与散剂的吸湿性及实例 | 
(1)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2)散剂的吸湿性及防范措施(3)散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 
| (三)颗粒剂 | 
1.颗粒剂的特点与分类 | 
(1)特点(2)分类 | 
| 2.颗粒剂的制备 | 
制备工艺 | 
| 3.颗粒剂质量检查 | 
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 
| 三、片剂 | 
(一)基本要求 | 
片剂的特点、种类及质量要求 | 
(1)特点(2)种类(3)质量要求 | 
| (二)片剂的常用辅料 | 
填充剂、黏合剂和润湿剂、崩解剂、润滑剂 | 
(1)作用(2)常用的品种、缩写、性质、特点和应用 | 
| (三)片剂的制备工艺 | 
1.湿法制粒压片 | 
(1)制粒目的(2)湿法制粒工艺过程(3)湿颗粒的干燥(4)整粒、总混与压片(含片重计算) | 
| 2.干法压片 | 
(1)结晶直接压片和干法制粒压片的方法和适用对象(2)粉末直接压片的特点及对辅料的要求 | 
| 3.片剂的成型及影响因素 | 
(1)片剂的成型过程(2)影响片剂成型的主要因素 | 
| 4.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裂片、松片、黏冲、片重差异超限、崩解迟缓、溶出超限、含量均匀度不合格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 
| (四)包衣 | 
1.包衣的目的和种类 | 
(1)目的(2)种类 | 
| 2.包衣方法 | 
常用包衣方法及特点 | 
| 3.包衣材料与工序 | 
(1)常用包衣材料的品种、缩写、性质、特点和应用(2)工艺流程与操作要点 | 
| (五)片剂的质量检查及处方设计 | 
1.片剂的质量检查 | 
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 
| 2.片剂的处方设计举例 | 
片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 
| 四、胶囊剂和丸剂 | 
(一)胶囊剂 | 
1.胶囊剂的特点与分类 | 
(1)特点(2)分类 | 
| 2.硬胶囊剂的制备 | 
(1)空胶囊的主要成囊材料与附加剂(2)空胶囊的规格(3)物料的处理与填充 | 
| 3.软胶囊剂的制备 | 
(1)影响软胶囊成型的因素(2)软胶囊的制备方法 | 
| 4.肠溶胶囊的制备 | 
肠溶胶囊的制备方法 | 
| 5.质量检查及举例 | 
(1)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2)胶囊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 
| (二)丸剂 | 
1.滴丸剂 | 
(1)特点(2)常用基质、冷凝剂(3)制备工艺 | 
| 2.小丸 | 
(1)特点(2)制备方法 | 
| 五、栓剂 | 
(一)基本要求 | 
栓剂的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 | 
(1)分类(2)特点(3)质量要求 | 
| (二)栓剂基质 | 
1.基质的作用与要求 | 
(1)基质的作用(2)对理想基质的要求 | 
| 2.常用基质与附加剂 | 
(1)基质的分类(2)常用基质的性质、特点与应用(3)常用附加剂的作用 | 
| (三)栓剂的作用及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 | 
1.栓剂的作用 | 
(1)局部作用(2)全身作用 | 
| 2.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 | 
(1)生理因素(2)药物理化性质(3)基质和附加剂 | 
| (四)栓剂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 
1.栓剂的制备 | 
(1)处方设计应考虑的问题(2)置换价与栓剂基质用量的计算(3)栓剂的制备方法(4)栓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 
| 2.质量评价 | 
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 
| 六、软膏剂、眼膏剂和凝胶剂 | 
(一)软膏剂 | 
1.软膏剂的分类与质量要求 | 
(1)分类(2)质量要求 | 
| 2.软膏剂的基质 | 
(1)基质的作用(2)对理想基质的要求(3)基质的分类(4)常用基质的性质、特点和应用 | 
| 3.软膏剂的制备及举例 | 
(1)制备方法及适用范围(2)软膏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 
| 4.软膏剂的质量评价 | 
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 
| (二)眼膏剂与凝胶剂 | 
1.眼膏剂 | 
(1)特点与质量要求(2)常用基质的品种与应用(3)制备的注意事项(4)质量检查项目 | 
| 2.凝胶剂 | 
(1)特点与分类(2)常用水性凝胶基质的品种、特点与应用(3)水性凝胶剂的制备方法(4)凝胶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5)质量检查项目 | 
| 七、气雾剂、膜剂和涂膜剂 | 
(一)气雾剂 | 
1.气雾剂的特点、分类与质量要求 | 
(1)特点(2)分类(3)质量要求 | 
| 2.吸入气雾剂中药物的吸收 | 
(1)呼吸系统的结构与药物的吸收(2)影响吸收的因素 | 
| 3.气雾剂的组成 | 
抛射剂、药物与附加剂、耐压容器与阀门系统 | 
| 4.气雾剂的制备与举例 | 
(1)处方设计与制备方法(2)气雾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 
| 5.气雾剂的质量评价 | 
主要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 
| 6.喷雾剂 | 
(1)分类、特点及应用范围(2)质量要求与质量检查项目 | 
| 7.吸人粉雾剂 | 
药物粒度要求及其它质量要求 | 
| (二)膜剂与涂膜剂 | 
1.膜剂 | 
(1)膜剂的特点(2)常用成膜材料的性质、特点与应用(3)制备方法(4)膜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5)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 
| 2.涂膜剂 | 
(1)特点及应用范围(2)常用成膜材料及一般制备方法 | 
| (一)基本要求 | 
1.注射剂的分类与特点 | 
(1)类型及适用范围(2)特点 | 
| 2.注射给药途径及质量要求 | 
(1)给药途径及应用(2)质量要求 | 
| (二)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 | 
1.注射用水 | 
(1)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的区别(2)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 (3)原水的处理方法(4)注射用水的制备 | 
| 2.注射用油 | 
(1)注射用大豆油的质量要求(2)酸值、碘值、皂化值 | 
| 3.其它注射用溶剂 | 
常用品种的性质。特点及应用 | 
| 4.注射剂的附加剂 | 
种类、常用品种及应用 | 
| (三)热原 | 
1.热原的组成及性质 | 
(1)组成成分(2)性质 | 
| 2.污染途径与除去方法 | 
(1)污染途径(2)除去方法 | 
| (四)溶解度与溶解速度 | 
1.溶解度 | 
(1)影响溶解度的因素(2)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 
| 2.溶解速度 | 
(1)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2)增加药物溶解速度的方法 | 
| (五)滤过 | 
1.滤过的影响因素及助滤剂 | 
(1)影响因素(2)助滤剂的特点、常用品种 | 
| 2.滤器 | 
常用滤器的种类、性能及应用 | 
| (六)注射剂的制备质量检查 | 
1.注射剂的制备 | 
(1)注射剂制备工艺流程(2)注射剂容器的种类(3)安瓿的质量要求与注射剂稳定性的关系(4)注射剂的配制与滤过(5)注射液的灌封(6)注射剂的灭菌和检漏 | 
| 2.质量检查 | 
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 
| 3.制备举例 | 
注射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 
| (七)注射剂的灭菌及无菌技术  | 
1.灭菌和灭菌法的分类 | 
(1)灭菌与防腐、消毒的区别(2)灭菌法的分类 | 
| 1.物理灭菌法 | 
(1)湿热灭菌法中热压灭菌法的特点与应用(2)卧式热压灭菌器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3)影响热压灭菌的因素(4)干热灭菌法的特点与应用(5)射线灭菌法的特点与应用(6)滤过除菌法的特点与应用 | 
| 3.F与F0值 | 
(1)D值、Z值、F值与F0值(2) F0值的影响因素 | 
| 4.化学灭菌法 | 
(1)化学灭菌法的特点与分类(2)气体灭菌法的应用及常用杀菌气体(3)药液法的应用及常用杀菌剂 | 
| 5.无菌操作法和无菌检查方法 | 
(1)无菌操作法的特点与应用(2)无菌检查法的应用 | 
| 八、注射剂与滴眼剂 | 
(八)输液 | 
1.输液制备与质量检查 | 
(1)输液的分类与质量要求(2)输液瓶、胶塞的质量要求和清洁处理(3)一般制备过程(4)输液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5)输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6)葡萄糖输液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 
| 2.营养输液 | 
(1)作用与种类(2)静脉注射脂肪乳剂的质量要求、原料及乳化剂的选择 | 
| 3.血浆代用液 | 
作用与质量要求 | 
| (九)注射用无菌粉末 | 
1.注射用无菌粉末的质量要求与分类 | 
(1)质量要求(2)分类 | 
| 2.注射用冻干制品 | 
(1)冷冻干燥依据与工艺过程(2)冷冻干燥过程中常出现的异常现象及处理方法 | 
| 3.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 | 
(1)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项目及目的(2)无菌分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十)注射剂新产品的试制 | 
1.注射剂类型与注射途径的确定 | 
(1)固体药物注射剂类型和给药途径的确定(2)油类药物注射剂类型和给药途径的确定 | 
| 2.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渗透压的调节 | 
(1)注射剂的安全性(2)渗透压的调节方法及计算(3)注射剂中常用止痛剂 | 
| (十一)滴眼剂 | 
1.滴眼剂的质量要求与药物的吸收途径 | 
(1)质量要求(2)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 | 
| 2.滴眼剂的附加剂 | 
附加剂的种类、作用、常用品种与应用 | 
| 3.滴眼剂的制备与举例 | 
(1)生产工艺(2)药液的配滤与灌装(3)滴眼剂的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医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 | 
| 九、液体制剂 | 
(一)基本要求 | 
1.液体制剂的特点与质量要求 | 
(1)特点(2)质量要求 | 
| 2.液体制剂的分类 | 
(1)按分散系统分类(2)分散体系中微粒大小与特征 | 
| (二)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 
1.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 | 
(1)常用溶剂的分类(2)常用品种的性质、特点、应用和用量 | 
| 2.液体制剂的防腐 | 
(1)防腐的重要性和措施(2)常用防腐剂的性质、特点、应用和用量 | 
| 3.液体制剂的矫味与着色 | 
(1)矫味剂和着色剂的分类(2)常用矫味剂和着色剂性质、特点和应用 | 
| (三)溶液剂、糖浆剂和芳香水剂 | 
1.溶液剂 | 
制备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 
| 2.糖浆剂 | 
特点及制备方法 | 
| 3.芳香水剂 | 
质量要求 | 
| 4.甘油剂 | 
特点 | 
| 5.醑剂 | 
特点 | 
| (四)溶胶剂和高分子溶液剂 | 
1.溶胶剂 | 
溶胶的构造、性质及制备方法 | 
| 2.高分子溶液 |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 
| (五)表面活性剂 | 
1.表面活性剂的特点、种类及生物学性质 | 
(1)结构特点(2)种类与特性(3)生物学性质 | 
| 2.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增溶、乳化、润湿、起泡与消泡、去污、消毒和杀菌 | 
| (六)乳剂 | 
1.乳剂的特点与分类 | 
(1)特点(2)分类 | 
| 2.乳化剂 | 
(1)乳化剂的基本要求及选择原则(2)乳化剂的种类(3)常用品种的性质、特点和应用 | 
| 3.乳剂的形成条件及制备 | 
(1)形成条件(2)制备方法 | 
| 4.乳剂的变化 | 
分层、絮凝、转相、合并与破裂 | 
| 5.质量评价 | 
质量检查项目 | 
| (七)混悬剂 | 
1.混悬剂的质量要求及形成条件. | 
(1)质量要求(2)制成混悬剂的条件 | 
| 2.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与稳定剂 | 
(1)物理稳定性(2)常用稳定剂的性质、特点和应用 | 
| 3.混悬剂的制备 | 
制备方法 | 
| 4.质量评价 | 
质量检查项目 | 
| (八)其他液体制剂 | 
1.内服制剂 | 
合剂 | 
| 2.外用制剂 | 
洗剂、搽剂、滴耳剂、滴鼻剂、含漱剂、滴牙剂、灌肠剂、灌洗剂、涂剂 | 
| 十、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 
(一)基本要求 | 
1.稳定性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稳定性研究的意义(2)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稳定性 | 
| 2.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 
水解、氧化、异构化、聚合、脱羧等 | 
| (二)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 
1.处方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 
βH值、广义酸碱催化、溶剂、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处方中辅料等影响因素及对策 | 
| 2.环境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 
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等影响因素及对策 | 
| 3.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它方法 | 
改进剂型与生产工艺、制成稳定的衍生物、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 
| (三)固体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 
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1)特点(2)影响因素 | 
| (四)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 | 
1.影响因素试验 | 
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及强光照射试验 | 
| 2.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 | 
温度、湿度、时间的要求 | 
| 3.经典恒温法 | 
半衰期t1/2小有效期t0.9的计算 | 
| 十一、微型胶囊包合物和固体分散物 | 
(一)微型胶囊 | 
1.微囊技术 | 
特点 | 
| 2.常用囊材 | 
分类及常用品种的特点、性质及应用 | 
| 3.微囊化方法 | 
(1)微囊化方法分类(2)单凝聚法、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 4.微囊中药物的释放 | 
(1)释放机制(2)影响释放的因素 | 
| 5.质量评价 | 
主要评价内容 | 
| (二)包合物 | 
1.包合技术 | 
特点 | 
| 2.包合材料 | 
(1)环糊精的分类、结构特点、性质及应用(2)环糊精衍生物的分类、结构特点、性质、常用品种及应用 | 
| 3.包合方法 | 
常用方法及操作要点 | 
| 4.包合物的验证 | 
验证方法 | 
| (三)固体分散物 | 
1.固体分散物的分类、特点及释药 | 
(1)分类(2)特点(3)固体分散物的速释与缓释 | 
| 2.载体材料 | 
分类及常用品种的性质、特点与应用 | 
| 3.制备方法 | 
常用方法及适用范围 | 
| 4.固体分散物的验证 | 
验证方法 | 
| 十二、缓释、控释制剂 | 
(一)基本要求 | 
1.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 
(1)缓释制剂的特点(2)控释制剂的特点 | 
| 2.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 | 
(1)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2)缓释、控释制剂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 
| (二)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及方法 | 
1.溶出 | 
减小药物溶出速度的方法 | 
| 2.扩散 | 
减慢药物扩散速度的方法 | 
| 3.其它 | 
(1)溶蚀与扩散、溶出相结合(2)渗透泵、离子交换作用 | 
| 十二、缓释、控释制剂 | 
(三)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 
1.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 
(1)骨架片的分类、特点与骨架材料(2)缓释、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胃内滞留片,生物黏附片和骨架型小丸的特点及制备方法 | 
| 2.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 
(1)微孔膜包衣片的衣膜材料和致孔剂(2)膜控释小片、肠溶膜控释片和膜控释小丸的特点 | 
| 3.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 
组成、分类、常用材料 | 
| (四)缓释、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方法 | 
1.体外释放度试验 | 
(1)释放介质(2)取样时间点的设计与释放标准(3)药物释放曲线的拟合 | 
| 2.体内外相关性 | 
相关性意义及相关情况 | 
| 十三、经皮给药制剂 | 
(一)基本要求 | 
1.tdDS的特点与基本组成 | 
(1)特点(2)基本组成及其作用 | 
| 2.tdDS的类型 | 
充填封闭型、复合膜型、黏胶分散型、微储库型、聚合物骨架型tdDS的特点 | 
| (二)药物的经皮吸收 | 
1.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与途径 | 
(1)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2)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 
| 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1)药物性质(2)基质性质(3)经皮吸收促进剂(4)皮肤因素 | 
| 3.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方法 | 
(1)前体药物法(2)离子导人法 | 
| (三)经皮给药制剂的常用材料 | 
1.控释膜材料 | 
(1)均质膜材料的常用品种、性质与特点(2)微孔膜材料的品种 | 
| 2.骨架材料 | 
(1)聚合物骨架材料的常用品种(2)微孔材料的常用品种、性质与应用 | 
| 3.压敏胶 | 
(1)作用、应具备的特性及黏合性能(2)常用品种及应用 | 
| 十三、经皮给药制剂 | 
(三)经皮给药制剂的常用材料 | 
4.其它材料 | 
背衬材料、保护膜材料、药库材料的作用及常用品种 | 
| (四)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 | 
1.制备 | 
主要制备方法 | 
| 2.质量评价 | 
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度要求 | 
| 十四、靶向制剂 | 
(一)基本要求 | 
1.靶向制剂的特点与分类 | 
(1)特点(2)分类 | 
| 2.靶向性评价 | 
衡量药物制剂靶向性的参数 | 
| (二)被动靶向制剂 | 
1.脂质体 | 
(1)组成与特点(2)脂质体的重要理化性质(3)制备脂质体的材料与制备方法(4)脂质体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5)脂质体的质量检查项目 | 
| 2.靶向乳剂 | 
(1)药物的淋巴转运特点与途径(2)影响乳剂释药特性与靶向性的因素 | 
| 3.微球 | 
分类、特性及制备方法 | 
| 4.纳米粒 | 
制备方法及体内分布与消除 | 
| (三)主动靶向制剂 | 
1.修饰的药物微粒载体 | 
修饰的脂质体、修饰的微乳、修饰的微球和修饰的纳米粒的应用 | 
| 2.前体药物 | 
肝靶向、脑靶向、肿瘤靶向与其它靶向前体药物的应用 | 
| (四)其他靶向制剂 | 
1.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 
磁性靶向制剂、栓塞靶向制剂、热敏感靶向制剂与βH敏感靶向制剂的应用 | 
| 2.结肠靶向药物制剂 | 
特点、分类及原理 | 
| 十五、生物药剂学 | 
(一)基本要求 |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范畴(2)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因素(3)生物药剂学中的生物因素 | 
| 2.药物的跨膜转运 | 
(1)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的性质(2)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3)载体媒介转运:主动转运、促进扩散医学教 育 网搜集整理(4)膜动转运 | 
| (二)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 
1.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 
(1)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2)胃排空与胃肠道蠕动(3)循环系统的循环途径与血流量(4)食物 | 
| 2.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 
(1)药物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2)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 | 
| (三)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 
1.注射部位吸收 | 
(1)注射途径与吸收的关系(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 
| 2.肺部吸收 | 
(1)肺部吸收的特点(2)影响药物肺部吸收的因素 | 
| 3.黏膜吸收 | 
鼻黏膜吸收、β腔黏膜吸收及阴道黏膜吸收的特点 | 
| (四)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 
1.分布 | 
表观分布容积、影响分布的因素、淋巴系统转运、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 
| 2.代谢 | 
药物代谢的部位、代谢过程及影响因素 | 
| 3.排泄 | 
肾排泄、胆汁排泄和肠肝循环 | 
| 十六、药物动力学 | 
(一)基本要求 | 
常用术语 | 
隔室模型、消除速度常数、生物半衰期、清除率 | 
| (二)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 
1.血药浓度法 | 
(1)药动学方程(2)消除速度常数、半衰期的求算、曲线下面积 | 
| 2.尿药数据法 | 
(1)尿药排泄速度法、总量减量法的药动学方程(2)消除速度常数和肾排泄速度常数的求算(3)尿药排泄速度法、总量减量法的特点 | 
| (三)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 
1.血药浓度法 | 
(1)药动学方程(2)消除速度常数、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的求算、曲线下面积 | 
| 2.稳态血药浓度 | 
(1)稳态血药浓度Css(2)达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fss | 
| 3.静滴停止后药动学参数的求算 | 
(1)稳态后停滴,其消除速度常数和表观分旆容积的求算(2)稳态前停滴,其消除速度常数和表观分旆容积的求算 | 
| 4.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联合用药 | 
(1)负荷剂量(2)药动学方程 | 
| (四)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 
1.血药浓度法 | 
药动学方程 | 
| 2.药动学参数的求算 | 
(1)消除速度常数(2)残数法求算吸收速度常数(3)达峰时间和最大血药浓度(4)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5)清除率(6)滞后时间 | 
| (五)双室模型给药 | 
1.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 
(1)中央室药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式(2)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式(3)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的求算 | 
| 2.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 
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式 | 
| (六)多剂量给药 | 
1.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 
(1)多剂量函数(2)第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3)达稳态后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 | 
| 2.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 
(1)第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2)达稳态后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 | 
| 3.双室模型给药 | 
(1)第n次给药后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2)达稳态后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 | 
| 4.平均稳态平均血药浓度的求算 | 
(1)平均稳态血药浓度(2)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3)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4)双室模型静脉注射和血管外给药 | 
| 5.首剂量和维持剂量 | 
(1)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时首剂量的求算(2)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时首剂量的求算 | 
| (七)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 
非线性过程的特征 | 
(1)米氏方程及米氏过程的药动学特征(2)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3)生物半衰期与血药浓度的关系(4)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的关系 | 
| (八)统计矩 | 
1.药动学中的各种矩 | 
零阶矩、一阶矩、二阶矩 | 
| 2.用统计矩估算药动学参数 | 
(1)半衰期、清除率和稳态时的分布容积,(2)生物利用度和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 
| (九)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模型识别 | 
1.生物利用度 | 
(1)研究生物利用度的意义(2)衡量吸收速度快慢的药动学参数(3)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计算(4)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医学教 育网搜集 整理 | 
| 2.药物动力学模型识别 | 
常用识别方法 | 
| 十七、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 
(一)基本要求 | 
药物配伍与配伍变化 | 
(1)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2)配伍禁忌(3)研究药物配伍变化的目的 | 
| (--)配伍变化的类型 | 
1.物理配伍变化及引发原因 | 
(1)溶解度改变(2)潮解、液化和结块(3)分散状态或粒径变化 | 
| 2.化学配伍变化及引发原因 | 
(1)变色(2)混浊或沉淀(3)产气(4)分解破坏(5)发生爆炸 | 
| (三)注射液的配伍变化 | 
注射液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 | 
(1)溶剂组成改变、βH值改变(2)缓冲容量、离子作用(3)直接反应、盐析作用(4)配合量、混合的顺序(5)反应时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6)光敏感性、成分的纯度 | 
| (四)配伍变化的研究与处理方法 | 
1.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 
(1)直接实验法(2)间接实验法 | 
| 十七、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 
(四)配伍变化的研究与处理方法 | 
2.常用的方法 | 
(1)可见的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2)测定变化点的βH值(3)稳定性实验(4)紫外光谱、薄层色谱及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 | 
| 3.配伍变化的处理原则 | 
一般处理原则 | 
| 4.配伍变化的处理方法 | 
(1)改变贮存条件(2)改变调配次序(3)改变溶剂或添加助溶剂(4)调整溶液的βH值(5)改变有效成分或改变剂型 | 
| 十八、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 
(一)基本要求 | 
1.生物技术 | 
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区别 | 
| 2.生物技术药物 | 
(1)生物技术药物的特点(2)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结构特点与理化性质 | 
| (二)蛋白多肽类药物的注射给药 | 
1.普通注射剂 | 
(1)稳定化(2)制备工艺及影响因素 | 
| 2.缓控释注射剂 | 
(1)微球注射剂的特点、制备方法以及影响释药的因素(2)疫苗微球注射剂的特点(3)缓释、控释植入剂的特点 | 
| (三)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非注射制剂 | 
1.黏膜制剂 | 
增加药物经黏膜吸收的方法 | 
| 2.经皮制剂 | 
增加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