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三化学学习入门方法与成语当中的化学知识


    进入初三,都会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化学。这一学科,虽然接触时间较晚,但其重要性非常明显,那么化学应该怎么入门呢?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新初三化学怎么入门
    一、什么是化学?
    作为任何一个学科来讲,我们刚涉足这一学科,都会问一下,这是什么?什么是化学?化学学科的由来?以及化学学科是如何产生的?应该说化学的产生与人类产生是伴随的,甚至可以说它的出现比人类的出现还更早些。追踪到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再随之而来的是炼丹术和医药化学的发展。公元前1500年到1650年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炼丹术士,在秦始皇时期,寻求一种长生不老的药丸,包括后来的火药(四大发明之一)——是由炼丹术发展而来的结果,这些都可以说是古代化学发展。由此可见,化学在咱们国家的发展非常早而且速度非常快。
    化学在英语中叫chemistry,这一单词来源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在埃及第四世纪记载中就出现过,这个词语翻译成埃及或埃及的艺术,这词语与埃及的名称相同,这本身也是显示其重要性的一个方面。化学在古代来讲相当重要,譬如:古埃及的木乃伊,这也是一种比较深入的研究防腐技术。还有古埃及的染色技术也是非常发达的。其实,古代有很多科学技术是现代人所无法解释的,譬如:金字塔的建造。那么这一部分主要概述了古代化学是怎么开始的。
    著名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形成了现代化学的开端。“原子”这一概念是在公元前几百年时古希腊哲学家就提出的。但是对原子进行科学的提出,还是十九世纪的道尔顿,后来的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论,现代化学基本走上了正轨。原子论解释了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譬如看到一个铁块和一个铜块,从肉眼感观来看,只能从颜色、形态上,没法看出它们的区别,没法从根本角度解释。道尔顿提出了任何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原子构成。原子论这一假设的提出,才把人类认识物质从宏观引入到微观世界,真正开始了现代化学,形成一门新的学科。
    化学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简单的概述,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化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它到底从怎样一个方面去研究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呢?我想在此结合中学化学,从一个例子来讲什么是化学:
    现在给你一瓶矿泉水,这一瓶水摆在你面前时,你会联想到学过的哪些知识?或者哪些相关信息能表述出来?
    (互动回答:含有一些微量元素、无色无味、液态、矿物质、混合物)
    很多同学的回答是:
    无色透明的液体、
    密度是1×103kg/m3、
    可以喝、
    洗衣服、
    兑糖水,
    等等这些都是,
    那么你们知道老师我今天看到这瓶水时看到了什么呢?
    可以这么说,大家所看到的我都看到了,大家没有看到的我也看到了。我看到了一个个水分子在瓶子里活蹦乱跳。而且我还要告诉大家水分子是什么样的?水分子的形状像一个篮球长了两只耳朵,这两只耳朵就是两个乒乓球,但是水分子的大小比我们所比喻的小很多,小到我们肉眼无法观察到。也就是说学了化学后,通过化学的眼光可以看到这些水分子在瓶里活蹦乱跳。
    为什么你们学完后想到的是那样的一些相关的信息?而老师看到的却是另一种信息?
    因为你出生后并不知道水能喝,但你的父母告诉你,如果渴了,水是可以喝的
    因为你学习了语文,所以可以去描述它,你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甚至可以说是亮晶晶的;
    因为你学习了物理,所以知道它的密度是1×103kg/m3,你也知道水有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因为我们的知识在不断增加,我们所学的学科在不断增加,所以你对同样一个事物的认识也就有了更多的信息。今天我们学习了化学,可以从化学的角度再一次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水这个物质,学习化学后我们看到的是水分子。
    化学是一种魔法,可以让你看到之前所不能看到的东西,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事物。化学是一门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去认识事物的科学。学习了化学之后:大家看水就不再仅仅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而是能看到一个个水分子在活蹦乱跳;大家看黑板就不仅仅是一块儿黑色的木板了,你能看到它主要成分是炭;大家看人就不再仅仅是看其是否漂亮,而是能看到人是由一些碳水化合物组成的,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你看人也就在不是人了。
    展开一门新的学问就是在研究获取一门新的智慧;何以为智慧呢?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对佛学有研究的,我对其有所了解,对知识要不厌其广,从佛学当中讲智慧简单的讲,就是通过戒、定、慧来让自己认识一些自己未知的事物,你能认识到了那么说明你又获得了新的智慧,什么是智慧?就是获取你所不知道的东西,让自己去认识自己未知的事物。学习化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从无知走向有知。
    归根到底,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去认识事物的科学。
    什么是组成?比如矿泉水,是混合物,里面含有很多矿物元素;
    什么是结构?一个篮球长了两只耳朵,这两只耳朵就是两个乒乓球;
    什么是性质?水可以融解,可以洗衣服,在一定温度下可以沸腾;
    什么是变化?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些都是化学研究的范围。
    第二、化学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
    化学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我总结了30个中考化学必须掌握的生活常识,这是中考必考的内容,如果家里有初三孩子,建议把30个问题打印出来,贴在学习墙上,经常看看,到中考时每个问题都能解决。
    第一、食盐:常常做菜,没有食盐或者食盐中缺碘,导致了“大脖子病”等等,食盐化学名称叫氯化钠,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
    第二、洗衣粉、肥皂、洗涤剂、84消毒液、漂白粉都是家用去污消毒的好产品,这些物质主要成分必须了解;
    第三、啤酒、白酒是人们喜欢的饮料,其主要成分是乙醇,;
    第四、食醋:主要成分是什么;是乙酸。蚁酸是甲酸,在蚂蚁身体里发现的,甲酸有毒;再此给大家补充一点醋的由来:有一首诗“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大家知道这是曹操的诗,诗中杜康是用人代物,杜康是一个专为黄帝酿酒的酿酒师,也很喜欢喝酒,有一天意外发现,酿过酒的酒糟久置后可以变为醋;
    第五、小苏打(面碱):蒸馒头用的发泡剂,小苏打叫碳酸氢钠,苏打叫碳酸钠;
    第六、氧气:空气中供给人呼吸,医院一般急救用氧气哪儿来的,普通吸氧又是怎么制得的,氧气之父叫普利斯特里,过氧化钠和水反应产生氧气;
    煤气中毒到底是什么气体,怎么中毒的?一氧化碳进入人体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血红蛋白是运输氧气的,一氧化碳进去后占据了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位置,使血红蛋白失去了载氧的功能,从而出现一氧化碳中毒;
    生理盐水是什么?比例是多少?为什么是这么多?是氯化钠溶液,比例是0.9%,人体里氯化钠含量不能过高和过低;
    天然气(甲烷)、液化石油气(丁烷等)、煤都是家用常见的燃料,他们有什么区别;
    大气污染到底是哪些成份造成的;(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
    什么是酸雨,有哪些危害,正常雨水也是弱酸性的;
    什么是钢,什么是铁,如何炼出钢铁,铁为什么生锈,铁锈是什么,如何防止生锈,如何除锈;
    水垢(水碱),成份是什么,家庭中如何除去它?水垢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食醋可以除去,但生活中的食醋浓度较低,白醋效果好些;
    水为什么有硬度,什么是硬水和软水,如何区别硬水和软水,如何软化硬水(因为水里有很多矿物质,钙、镁离子浓度不同,硬水喝着有噎着的感觉);
    常见灭火器都有哪几种,他们灭火的原理以及分别得用途(中考必考点);
    可乐、雪碧中那些气泡是什么,为什么喝碳酸饮料可以解渴降暑(把二氧化碳降温、分解、加压打入到饮料中);
    日常用的塑料袋(聚乙烯)与大棚用的塑料薄膜(聚氯乙烯)有什么区别(聚乙烯没有毒,聚氯乙烯有毒);
    被蜜蜂叮咬之后,用什么可以止痒、防止发肿(简单来讲可以抹一点弱碱性的液体);
    缺少各种元素会得什么样的病症,例如:缺钙、缺铁、缺维生素、缺氟等等(缺钙出现骨质疏松,缺铁会贫血,缺维生素会身上红肿、口腔溃疡,缺氟牙会出现问题等)。这些在教材第12章“化学与生活”中都体现了,是必须掌握的。
    第三、学习化学的方法
    对化学来讲,这是一门新的学科,与别的学科有区别,语文需要多记多阅读,物理需要对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化学与物理一样,与生活联系的比较多,但化学是进入了微观世界去研究。
    中学化学的学习方法:观、动、记、思、练。
    “观”——化学在同学们的眼中,即观察,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反应前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产生的各种现象;反应中观察反应条件及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反应后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最后针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观察后要用最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
    “动”——化学在同学们手中,“动”即积极动手实验。这也是现代教学积极努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同学们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孩子在家里动手能力不是很强,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太大孩子们在化学实验中不要轻视,做实验前一定要了解,最后认真分析,分析实验结果和结论。从现在开始,就要让孩子参与做家务,以提高孩子的动手参与能力。
    “记”——化学在同学们脑中;“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由于:
    (l)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
    (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
    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很多知识点都需要我们重新储备,中学化学有一特点:散,体现出哲学中观点:量的积累,质的飞越。
    “思”——化学在同学们的思辨中;“思”指勤于动脑。即多分析、思考。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主要是动脑,想“为什么”想“怎么办”?碰到疑难,不可知难而退,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可朦胧而过,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初三从感性的认识走向了理性思维,初二初三正是这样的转变时期,理性思维能力不够,我们应该在这时,还没到来的初三时,反思自己,我们应该成熟了,学习是终生的,带有思考和分析怎么学习?每天都问自己27个为什么,很多东西都会有新的智慧,从无知的状态走出来,变成一个有知的人。
    “练”——化学在同学们的练习中;“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绩。不要拿题海战术给自己找借口练习是必须的一定的题量是必须的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越,如果不练习,那么化学绝对学不好,化学知识点非常散,文字表述非常严格。
    化学百科:成语当中蕴含的化学知识
    信口雌黄
    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的含砷化合物。
    古代曾用雌黄作黄色颜料来进行绘画和书写等。古代的纸张大多是黄色的,人们在修改文字的时候,就用雌黄加水混合后,涂在上面,利用了雌黄呈现黄色的特性,这相当于今天的涂改液,只不过现在的纸张都是白色的,因此用钛白这种白色颜料代替雌黄而已。
    “信口雌黄”的成语就源出于此。
    现用这个成语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饮鸩止渴
    鸩是一种毒鸟,也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俗称,是一种剧烈的毒药,在古代文人笔下扮演着杀手的角色,《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
    “饮鸩止渴”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砒霜是古代炼丹术的杰作。古人用雄黄、不纯的氧化砷、硫砷铁矿加热,便可得到“其色飘飘,或如霜雪,白色钟乳相连”的砒霜,砒霜的名称也由此而来。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严、梅毒、牙疼等病症。
    另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的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灭绝鼠害中起过重要作用,砒霜还可防蛀、防腐。由于砒霜的作用,明清以来,大量生产,一些为富不仁的奸商曾“往人以砒霜瓶,使酒不坏”。
    这个成语的原意是:喝毒酒解渴。现意:比喻采取及其有害的方法解决眼前的困难,不顾严重后果。
    沙里淘金
    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分布稀落,主要来源为山金及沙金。山金夹在岩石和矿石中,含量极少,提取极为困难;沙金本也是山金,历经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打,被冲入江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
    从古到今,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比重差异,用水反复淘洗得到,过程异常艰苦,收获甚微。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生动的描绘了“沙里淘金”的艰辛: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这个成语的原意是:从沙里淘出黄金。现意:比喻从大量的材料里剔出糟粕,选择精华,有时也用来形容做一件事情十分困难,用力很大而收效甚微。
    炉火纯青
    人们很早就知道从燃烧火焰的颜色变化来观察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500°C以下呈暗黑色,升至700°C时,火焰变为紫红色,也就是俗称的“炉火通红”,再上升到800-900°C后,火焰由红变黄,1200°C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到接近3000°C后,呈白热化,相当于灯泡钨丝发亮的温度,如果超过3000°C,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是燃烧温度的最高阶段。
    一般来说,提高温度有利于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加速进行,但是,过分提高温度是一种不经济实用的方法,如今,化学工业上,都是通过采取催化剂技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古代的炼丹家们是不懂得催化剂化学原理的,往往认为火焰达到“炉火纯青”为火候到家,就能炼出长生不老的丹药,实际上,那时的耐火材料是很难达到这样高的使用温度,因此,无论炼丹家如何努力,“炉火纯青”最终只能是一相情愿。
    甘之如饴
    饴即是麦芽糖,是一种较早得到利用的糖类化合物,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是最早的生物化学产品。
    制造麦芽糖的工序比较复杂,后来逐步为原料易得、生产简单、质量更高的蔗糖所代替。糖是一类由碳、氢、氧所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分为单糖、二糖及多糖,不能再水解的为单糖,如葡萄糖;由两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为二糖,如蔗糖和“甘之如饴”的饴糖;由多个单糖缩合而成的为多糖。
    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所产生的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根据现代生物化学分析表明,糖的甜味与化学作用、电荷吸引及原子间束缚等有关,糖因其独特的甜味,“甘之如饴”就一点不奇怪了。
    刀耕火耨
    火耨者,用火烧去草。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
    火烧后的草木灰含钾、钙、磷,是一种高效钾肥,除了供给土壤钾磷等多种元素外,还可降低土壤酸性,对小麦、油菜、红薯、烟草等农作物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可别小看“刀耕火耨”这种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它可是最早的化学肥料的应用。现在,无机化工已经能够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化学肥料,刀耕火耨的耕作方式已经基本消失了。这个成语也可写作“刀耕火种”。
    火树银花
    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
    古人在发明火药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烟花,它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填装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是含各种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例如,锶盐、锂盐发出红光,钠盐发黄光,钡盐显绿光,镁、锌等金属粉末发出耀眼闪光等等。各种金属盐及金属粉末混合在一起,施放时就显示出万紫千红的色彩,千姿百态,以助节日气氛或日常娱乐。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节日夜晚烟火绚丽、灯火通明的繁华景象。
    水滴石穿
    一般认为,“水滴石穿”是由于水滴的冲击力经过长年累月冲击石面而发生的,殊不知,无机化学反应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地球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部分溶于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分解后溶解在水中,因此,“水滴石穿”还依赖于水中“酸”的作用。也是由于这种作用力,经过亿万年的累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创造了许多如桂林山水般的人间仙境。
    石破天惊
    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水火不容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这就是“水火不容”的道理。
    青出于蓝
    “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木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的靛蓝化合物。
    灵丹妙药
    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烧炼 “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的愿望。古时的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成氧化汞、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灵、妙”是如何也谈不上的。
    争风吃醋
    醋是6~10%的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称醋酸,醋是烹饪的常用调味品,能丰富食物的色、香、味,而且能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醒胃防病。因此,“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身体有益。
    水乳交融
    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水乳交融而除去。
    涂脂抹粉
    实践证明,适当使用脂粉能使人的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涂脂抹粉所用的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分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产品。今天使用各种各样的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构成。
    九年级化新初三化学怎么入门与成语当中的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