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会考考前预习的知识点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会考考前预习的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历史会考考前预习的知识点1
    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
    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经济: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
    高二历史会考考前预习的知识点2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布:东南沿海地区;代表: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_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的实业家有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南京政府建立到抗战爆发前的十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民族工业的萎缩: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发动内战,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还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此外,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作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奋力拼搏,但历史证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高二历史会考考前预习的知识点3
    西魏—北周(灭于隋)
    东晋(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齐梁陈—灭于隋)
    隋(581)
    二.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三.特征表现
    政治
    ①朝代更替频繁
    ②北方战乱多(西晋八王之乱,在黄河洛阳一带),南方相对稳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
    背景: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会矛盾尖锐;⑷柔然强大的威胁。
    内容:⑴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
    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付大批的无主荒地
    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
    影响:抑制土地兼并。
    ⑵三长制: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
    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
    三长直属州郡
    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⑶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
    ⑷迁都洛阳
    意义:⑴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⑵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
    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农业:
    北方: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南方: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
    原因: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
    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
    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表现: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
    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③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④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