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精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1
    一.选择题
    (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解析】: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
    【考点定位】: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之中央官制变化。
    (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网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2012高考文综浙江卷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AB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D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C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三选修 中国古代史 隋唐的制度革新。
    (新课标)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的强化之选官制度变化。
    (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13)《史记 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8)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学校体系的完备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表明,唐朝时重视读书的风尚很浓厚,这是科举制推行的结果。
    【考点定位】: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2012高考历海卷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答案】:C
    【解析】:注意题中时间(前217年),此时秦朝已完成统一,实行统一的法定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即C项为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华东师大版)第二分册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其它版本新课标)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2012高考历海卷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2高考历海卷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2012高考历海卷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 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答案】:C
    【解析】:熟悉元朝宣政院的职能即可选出C项。
    【考点定位】:(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 元朝的统一 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其它版本新课标)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非选择题
    (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39)(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 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8分)
    (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 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3分)
    (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1)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2012高考历海卷37)开国议政(14分)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
    (1)请你在文本框内的A、B两处填上恰当的文字。(8分)
    (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2
    2007年
    26.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中国古代,在皇权的影响下,以相权为中心的中枢机构不断变化。回答27~29题
    2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28.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008年
    2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2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2009年
    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28.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2010年
    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011年
    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012年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013年
    一卷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二卷
    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2014年
    一卷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二卷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2015年
    一卷
    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二卷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016年
    一卷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二卷
    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三卷
    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017年
    二卷
    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一卷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5.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三卷
    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2018年
    二卷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019年
    一卷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二卷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三卷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参考答案:
    A A B C A
    D A B C D
    C B C C B
    B C B C A
    A B D B B
    C A A C C
    B B D C B
    B C D A A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3
    考点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7.(2013浙江文综,14,4分)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D 图表括号中注明的文字信息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形成的宗法等级。因此“④宗法制”正确;周天子将“周公”等同姓子弟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也体现了“②分封制”;按照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封者有世袭统治权,可世代为官,体现了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③正确。禅让制是一种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的政治制度,在这张“谱系图”中无法体现。 考点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4.(2011浙江文综,38,8分)(节选)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解析 回答第(1)问,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考点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6.(2009浙江文综,14,4分)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 B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7.【加试题】(2010浙江文综,16,4分)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答案 C 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不是以官举士,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2.(2009浙江文综,16,4分)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答案 B 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2019年
    考点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7.(2016课标Ⅲ,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 B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不符;青铜器主要用于制造祭祀用的礼器和战争用的兵器,从商代到西周,其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故D项错误。 8.(2015广东学考,42,2分)
    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的影响。家中长辈住在(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 A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的“宗法观念”。宗法观念体现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长幼有序。据此可以判断长辈应居住在甲处。A项正确。
    9.(2015上海单科,32,2分)“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答案 A 从材料中“贵贱等矣”“上下和矣”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表述最为准确。C项曲解了材料意思。B、D两项的表述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最佳选项。 10.(2015江苏单科,1,3分)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严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贵族朝会”特征不符。
    11.(2014广东文综,12,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答案 A 在夏商周时期,“宗”有宗庙之意,而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象宫室屋宇之形,则“”可能表示宗庙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故A项符合题意。由“甲骨文”可知,当时尚未有皇帝称号,故B项错误。青铜兵器和铁制农具均与宗庙之意相差甚远,故C、D两项可排除。 考点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7.(2017课标Ⅰ,25,4分)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郡级政区 15郡 24郡 68郡、国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C 本题考查对西汉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观察表格,西汉中央政府对地方郡国直接管辖的数量越来越多,表明汉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这有利于朝廷调动地方力量解决匈奴威胁等边患问题,故选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王国势力,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日趋减弱,排除A项;表中主要涉及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辖问题,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排除B项;
    据所学可知,此时期,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D项错误。
    2019年
    知识归纳 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1)分化事权,使机构间互相牵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
    (3)实行监察制度。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
    8.(2017江苏单科,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 A 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材料信息表明,汉武帝将铸币权由地方收归中央,这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权力,故A项正确。B项本身表述有误。铸币权收归中央并不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故C项错误。D项混淆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这两个概念。
    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D项,错选的原因主要是不能准确理解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中央集权是把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而君主专制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
    9.(2015课标Ⅰ,25,4分)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C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 10.(2013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
    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
    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汉初的政治制度。回答第(1)问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皇
    帝”“三公九卿”“郡、县、乡”等;第二小问要联系“汉承秦制”这个基本历史结论分析。第(2)
    2019年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封建王侯”“自置吏”“得赋敛”稍加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汉初的重大政治事件“七国之乱”总结其危害。第(3)问第一小问归纳材料要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主要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 考点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2.(2016课标Ⅲ,25,4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题干材料信息表明,秦朝灭亡后,萧何重视整理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并为汉所用,即“汉承秦制”,因此汉初统治全国,靠的是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故应选B项。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排除A项;汉初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排除C项;材料意在表达汉初对秦朝典章制度的继承,而非官员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排除D项。 13.(2015江苏学考,5,2分)
    清代的公主从出生到出嫁,即使母亲与其相见也受限制。公主成婚后,公婆如果想见贵为公主的儿媳,也必须行谒见大礼,跪拜于地,向儿媳请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 ) A.后妃地位不如公主 B.皇权思想影响深刻 C.程朱理学焕发生机 D.家庭伦理关系紊乱
    答案 B 材料中“公婆如果想见贵为公主的儿媳,也必须行谒见大礼,跪拜于地,向儿媳请安”显示了公主地位尊贵,说明皇权独尊,大于家庭伦理秩序,故B项正确。
    14.(2015上海单科,9,2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答案 D 材料表明,该朝代以“省”作为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机构名称,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故D项符合题意。
    15.(2013大纲全国,12,4分)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答案 A 古代中国的监察区是由中央派驻官员实行间接管理的区域,行政区则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区域,监察区转为行政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体现,A项正确。B项中的“经济发展”、D项中的“疆域变化”表述均与监察区关系不大;监察区转为行政区后,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更强,C项表述错误。本题选A项。
    16.(2013山东文综,11,4分)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答案 A 自秦汉至宋元,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自主性逐渐被削弱,故A项正确。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拥有最高行政权,自秦汉至宋元,君主专制呈加强趋势,故B项“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说法明显错误。自秦汉至宋元,宰相并未退出权力中心,故C项不正确。D项明显错误,排除D项。
    17.(2014安徽文综,37,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
    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
    答案 (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解析 (1)实际是考查图中每项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即可。
    2019年
    18.(2013四川文综,13,12分)(节选)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
    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6分)
    答案 (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任答3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解析 第(1)问,“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可从时间、形式、内容等角度进行归纳,“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结合中央集权制下君主与官员、行政与监察的关系分析即可。 考点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0.(2017天津文综,1,4分)“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制存在的历史条件。题干材料表明支撑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其意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故D项正确。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C项完全曲解了材料的意图。 解题技巧 “就材料论材料”式选择题解答技巧
    本题属于典型的“就材料论材料”式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核心意图,尽量避免
    受到教材主干知识的干扰。
    11.(2014四川文综,4,4分)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秦汉 — 郡 县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州 — 路 郡 县 州 县 州 县 元 行省 明 布政使司 清 省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 C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体现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的趋势,故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从表格信息看,自秦汉至清,各朝都设置“县”级行政区划,这说明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表述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之后州之上有“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等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故B项表述正确。秦汉、隋
    唐时期我国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体,自宋之后,以三级制为主体,故D项表述正确。
    评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行政区划,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可以从材料中不同时代行政区划的特征入手,联系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回答。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4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测试题
    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3、《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4、“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分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制
    5、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6、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7、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8、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