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15首


    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历史久远,很多的记载都模糊不清,也因此,端午节的来历是众说纷纭,而其中认可度最高的就是纪念屈原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15首,以供大家参考!
    
    与端午节有关的古诗
    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3、《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4、《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5、《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6、《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7、《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8、《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9、《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10、《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1、《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12、《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
    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
    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
    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
    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13、《菩萨蛮》
    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14、《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15、《念奴娇》
    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描写端午节的诗词佳句
    1、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2、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4、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5、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6、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7、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8、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9、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10、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11、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2、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13、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4、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
    15、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16、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17、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18、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19、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20、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21、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22、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23、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24、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2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6、天气润罗衣,病起却忄欠微暑。休雨。休雨。明日榴花端午。——范成大《如梦令》
    27、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李之仪《南乡子》
    28、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王充《满江红》
    29、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30、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胡仲弓《端午》
    古人过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元稹喜欢“萌”粽子 陆游爱办派对吃粽子
    诗人和吃货是两个并不矛盾的词,在我国古代,越是文化人,就越讲究吃。文人们端午吃粽子就是一个明证,比如说,那粽叶非得是太湖里的,那糯米非得黄河边上的才好……古人吃粽子,花样繁多。像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就是写“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那位,他诗风婉约,喜欢的粽子也很精小。元稹有诗“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可见他对那种小如初生绿菱的“迷你卖萌”粽子情有独钟。
    不过苏东坡的口味却又不同:“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说明对以蜜饯为馅的粽子赞不绝口。而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则暴露了他对火腿粽子的心心念念。
    当然有好吃的不能独享,不少诗人也喜欢在这一天约好朋友一起分享美味的粽子。宋代陆游也写过“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的诗句,看来陆游算是个比较喜欢热闹的“派对达人”。不过,热闹繁华的背后总是寂寞空虚冷,每一个节日都会引发他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端午当然也不例外。喜欢独自散步的诗人们,也免不了在节日里思乡。像宋代诗人朱松就在他的《重五》一诗中写道:“异乡逢午节,卧病此衰翁。竹笋进新紫,榴花开小红。山深人寂寂,气润雨蒙蒙。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古人没有电话,只能托些个花花草草、菖蒲艾叶什么的寄托一下对亲人的相思,若是如现在这般通讯发达,一个电话便可听到乡音,就不会有这些让人读来肝肠寸断的诗句了吧。
    唐代皇帝和大臣互赠夏衣 衣上有题名,穿着很清凉
    百姓要过端午,皇家也是不例外。当然,皇家过端午的.规矩也多。比如说节日这天,皇上要向朝中的臣子赐予夏衣。这个工作很仔细,所赐的衣服用轻薄的细葛为料,还要根据臣子的身材缝制,让他们穿着合身。
    杜甫《端午日赐衣》诗中写道:“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首句表达出乎意料的心情:宫衣上面居然还有我杜甫的名字啊!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此时肃宗正在打击他老爹的臣子,把房琯、张镐、严武、贾至、高适、岑参等人贬出京都,杜甫也在打击之列,端午节过后没有几天也被外放了。所以,他对受赐夏衣这份“恩荣”感到意外。三四两句写夏衣的轻软高级,细葛含着微风,香罗白如积雪,杜甫的想像力令人叹服。五六两句写穿着的惬意,夏衣上面的题名墨迹尚湿,穿在身上感到十分清凉。第七句写衣服长短合身,结句写自己终身感戴皇恩。杜甫当时任左拾遗,是个八品小官,他能受赐夏衣,可见皇上端午赐衣的范围十分广泛。
    一方是皇上赐予臣子夏衣,另一方是地方官吏向皇上敬献夏衣。关于后者,史书未记,长于记事的杜甫却把它写进诗中。杜甫有《惜别行 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向卿其人名字不详,他制成了一件高级的夏衣,去上都(即京都长安)进奉给皇上,杜甫写诗给他送行。诗中写道:“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云雾,比喻夏衣的轻柔,拜跪题封,是表示对皇上的敬重。
    手腕上挂长命丝绳 皇上向大臣赐“百索”
    除了互赠夏衣,因为五月是民间信仰的恶月,五月五日有被看作恶月中的恶日。流传下来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宋朝的徽宗皇帝和童贯就是五月五日出生的,两人心里难免疙疙瘩瘩、十分郁闷,于是改为十月十日生的,一下子就从金牛座,改成了天秤座。
    出于趋利辟邪的考虑,每年端午节,大家都要在门上或手腕上挂结长命丝绳,在门上插艾草。晚唐诗人和凝《宫词》写道:“绣额朱门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平明朝下夸宣赐,五色香丝系臂新。”“朱门插艾”,“香丝系臂”就是这种风俗的体现。
    古代端午,皇上还要向臣子赐赠“百索”,百索,就是长命丝绳,是用五色丝线编结的绳索,又名长命缕。唐代诗人窦叔向有《端午日恩赐百索》,诗云:“仙官长命缕,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道教称有尊位的神仙为“仙官”,这里指皇上。皇上赐予长命缕,深深感动了这位诗人,他说此事之大足可惊动蛟龙,恩情之深足可晓谕犬马,表示在有生之年尽力报答圣明的心情。
    端午前下场“龙舟雨” 被认为是好兆头
    龙舟雨,就是端午前的雨,涨龙舟的水,意思就是说,为了方便人们在端午节的时候赛龙舟,端午节前都会下雨,让河水上涨,人们把这种雨叫做“龙舟雨”。
    传说,在端午节前,如果有下“龙舟雨”,则是个好兆头。端午节过后,气温将显着升高,雨量也将更加充沛。下了雨,紧接着便是震人心魄的龙舟赛了。除了思乡,古人们着墨最多的,便是这龙舟赛了。
    张建封的长诗《竞渡歌》最被人们看好,其中描写竞渡场面十分精彩:“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到了冲刺阶段,场面更加热烈了:“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舜。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望着即将靠近的终点锦标,两条龙舟上的健儿们眼睛闪出亮光,“目如舜”,传说舜有双瞳,所以视觉特别明亮。看着决胜的关头,坡上的观众发出了惊雷般的呼叫。胜负转眼间作出分晓:“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这是写输了一方的表现,眼看着别人夺了锦标,只好徒劳地挥动船桨向前划,郁闷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