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冲刺四大要素
高考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倡导学以致用。重视主干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多方位考查,着眼学生长远发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备考冲刺四大要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备考冲刺四大要素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复习
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1.重视教材,回归课本。
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做到普遍撒网、重点捞鱼。将教材与资料有机结合是对基础知识复习的关键一环。在后期的复习中,应以教材为根本,重视教材中例题、习题蕴含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并适当加以延伸、拓展,不要让考生留有任何知识漏点。对重点内容加强训练,突出针对性和层次性。
2.研读考纲抓重点,构建知识网络
2007年《考试大纲》在知识要求部分,增加了知识相关背景的认识,要求考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应了解知识的背景,如导数概念的某些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平滑曲线的切线等),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而又高于生活,成为一些规律,反过来我们又可以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这里所谓的了解知识的背景,还应该指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其实这一点在2006年高考中已经有很多体现了(如北京卷第8题“三岔路口”问题和江西卷第18题“帐篷”问题等),只不过2007年将其更明确化,我们在复习时更应该留意生活中的背景,以便考场上对这些背景不“陌生”。
《考试大纲》对知识的要求确定了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我们通过细致研读《考试大纲》,可以发现高考将会保持平稳过渡的命题思想不变,继续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力度,对只需要了解的知识考查的可能性很小,但要注意2007年对新增内容的考查可能会加大广度,这是由于一方面通过几年来新课程的实施,对新增内容的认识和接受程度逐年增加所致,另一方面2007年对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何降低了难度。
《考试大纲》中对考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相应有所提高。因为运算能力是一种集算理、算法、计算、推理、转化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能力。
对平面的性质的要求,由掌握变为理解,更切合考生实际。平面的基本性质主要包括三个公理及其推论,它本身是一个考生可以直观感受的、司空见惯的知识点,线面垂直的概念对文科考生来说,要求有所降低,复习过程中应把握好复习的度。
《考试大纲》对函数、数列、不等式、平面向量、圆锥曲线、概率、导数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而这些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高考将以这些内容为背景来命制试题,所以这些内容应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尽力将这些内容分别建立起自己的网络。虽然数学知识千头万绪,但只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就可达到层次分明,纲目清楚。譬如:函数内容可分概念、性质、特殊函数三大主线,每条主线又有若干支线,一条支线又可分为若干分线,最后形成网络。当然在梳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甚明了的问题,这时需翻看2007年《考试大纲》,同时看看书,相互对照,仔细研读概念,防止概念错误。考生也可以从数学思想或方法角度总结出知识网络,此时,考生就可以不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首先应提高自身采用“配方、待定系数、换元法、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等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做好通性通法的同时,还要逐一搞清解题的特殊方法技巧,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应对策略。无论是对某个版块构建知识网络,还是从整体角度构建网络,都要主动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找出某个或某些知识点会在哪系列题目中出现,某种方法可以解决哪一类题目。分析时,力求由原来的知识点,渐渐向探寻解题思路、方法转变。但是,对概念、性质、定理等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不能走“过场”,赶进度,把知识炒成“夹生饭”。而应在“准确、系统、灵活”上下工夫,对知识不断深化,新知识应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特别是主要知识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和扩充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一个条理化、网络化、熟练化的有机体系。
(二)强调以能力立意,突出能力考查
2007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同2006年一样提出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这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高考对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并切合考生实际。思维能力的考查重点体现对理性思维的考查,强调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对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算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考查时以代数运算为主,同时也考查估算、简算。对运算能力的要求可概括为“准确、熟练、合理”六个字,而且反映出重在对算理和算法的考查,并对计算和运算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应懂得恰当地应用妙算、图算、近似计算和精确计算进行解题。空间想象能力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又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能力,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的互相转化,表现为对图形的识别、理解和加工,考查时要与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结合。对这一能力的考查,强调的是对图形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既会用图形表现空间形体,又会由图形想象出直观的形象;既会观察、分析各种几何要素(点、线、面、体)的相互位置关系,又能对图形进行变换、分解和组合,要增强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必须强化空间观念,培养直觉思维的习惯,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三)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揭示问题本质
数学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目的明确地对外来的和内在的信息进行提取与转化、加工与传输的思维过程,为了实现这样的过程,必须掌握和运用好信息的提取、转化、加工与传输的原理及方法,这里所说的原理与方法,是从思维的角度来突出地反映数学的学科的特点,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与试题的解答过程结合起来就是:能正确领会题意,明确解题的目标与方向;会采用适当的步骤,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和演算,实现解题目标,并加以正确表述。
高考数学科提出“以能力立意命题”,正是为了更好地考查数学思想,促进考生数学理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如何更好地考查数学思想的研究,特别是要研究试题解题过程的思维方法,注意考查不同思维方法的试题的协调和匹配,使考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得到较全面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的试题。(四)重视知识横纵联系,注意知识的交汇
“在知识的交汇处命制试题”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思路之一,在复习中重视知识间存在的横向、纵向的有机联系,如函数、三角、数列、向量、导数、不等式等知识中两者及以上知识间的联系,重视解题方法的训练,重视解题规律的提炼。重视集合、三角、不等式、向量、导数等知识的工具作用,能灵活运用它们求解相关问题。在后期复习中加强联系,重视现行教材与高等数学的衔接问题,重视现行教材与新课标的衔接,同时还应重视新课改理念。
复习中要重视两个问题:
1.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
2.重视思维训练、添设思维障碍、揭示问题本质。
复习中考生应重视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并进行适当的迁移、拓展,努力去发现问题、努力思考解题过程,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在一起,多角度、多层次全面思考,并对问题的本质属性进行思考、挖掘,找出根源,弄清问题实质,拓展思维。
备战高考三原则
原则一: 知识的重组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消除误区和抢分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例如:设计《高频考点》专题复习时,首先从保障学生上线率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即目标分解的思维主线;然后进入《高频考点》内容分析,技巧介绍,让学生按照科学分析的思维主线进行有效地训练。在具体训练中,可以采用课堂提问、适当练习或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高频考点》的理念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重组,从而在思维水平上逐步接近高考的要求。最后,通过《高频考点》中高考实战题的例析讲解,强化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
《高频考点》在复习策略上,较好地避免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用精心的设计,打破了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帮助学生进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原则二:能力的整合
高考改革早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并将继续深入下去。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在熟知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高频考点》立足于促进学生发现和建立本学科的能力结构。
在学科能力结构中,学科的思维能力是核心,是学好这门课的灵魂。让学生具备了相应的思维方法,应该说就是具备了在高考中应对各种新情境、新变化的能力,这是制胜的关键。学科的识记能力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能力提高的载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不可少的。《高频考点》是学科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组合,是搭建在考生与考题间的“人题界面”,是直接转化考生内在积累为应试能力的催化剂,理所当然地成为师生们共同关心和高度重视的成功理念。
《高频考点》将不同的学科的不同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挖掘出来,并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大家知道,学科表达能力是通过试卷外显出来的,长期以来考生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通过《高频考点》的应用都能有效地改善。因为《高频考点》的每一道练习都是按照高考答卷要求,力求做到严谨、精练、准确。
原则三:实际到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任何一个学科复习的基本原则,但在二轮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思维的逻辑次序。在学习新知识和进行基本复习时,思维逻辑次序是正向的,即学习完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后,到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实际的例证,加以剖析和验证,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对原理的认识,以及对技能应用的检验。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在理论的运用上往往具有“相对集中性”,所涉及到的内容会限定在某一特定的知识范畴内。这一过程对于活化书本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针对第二轮的复习设计,必须有案例分析。特别是综合性试题的选材设计在这个阶段是必须加入的,所选择的材料必须能承载多个学科的学术信息,以训练学生可以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来解题。这种材料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但常常不是基础教育的内容所能包容和驾驭的,为此,《高频考点》通过对材料的精要处理,使其内容延伸、触及到各学科的领域内。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和理论间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