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知识点人教版


    已经进入高二上学期的同学们,在我们顺利度过高中的适应期,要逐步形成自我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生物知识点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知识点1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
    (二)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具有循环性。
    二、实例——碳循环
    (一)无机环境中存在的形式: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二)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三)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如图)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四)特点:具全球性,可反复利用。[
    (五)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
    1、温室效应的形成:CO2与悬浮粒子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键因素。CO2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当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CO2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面的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
    (1)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
    (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3、影响:
    (1)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2)由于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4、缓解措施:
    (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开发清洁能源。
    高二生物知识点2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
    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
    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0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
    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中和碱性物质中和酸性物质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KH2PO4K2HPO4
    ⑵、作用原理:
    ①、若内环境酸性增强(中和酸性物质)时,如:
    C3H6O3+NaHCO3→H2CO3+NaC3H5O3
    └→CO2+H2O
    └→血液CO2→呼吸中枢兴奋增强→呼吸运动增强(呼出CO2)
    ②、若内环境碱性增强(中和碱性物质)时,如:NaCO3+H2CO3→NaHCO3
    如果过多,则由肾脏排出多余的部分。
    ⑶、PH值稳定的意义: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可以说一个人身上细胞状况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包括人的衰老病变等等等等,都是因为细胞出现了问题,你应该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
    高二生物知识点3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2、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6、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20、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