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梳理


    高二属于高中三年承上启下的时期,通过高一一年的学习,高中生一方面对学校的环境、制度已经十分熟悉:另一方面又将面对高二阶段这一学习分化的分水岭,所以上好高二对整个高中来说意义重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1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区别影响
    显著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除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有些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则尚未完成或刚刚起步,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些国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发展速度比较迅速。
    影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迅速产生垄断和垄断组织。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的侵略和扩张。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2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3
    1.英法关系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2.英德关系
    (1)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打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上,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30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开进莱茵不设防区不予反击;对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却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
    (8)二战爆发后,英国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参与发表华盛顿26国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战胜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北非登陆迫使德意军队投降;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相继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9)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3.法德关系
    (1)法国大革命期间,普奥首先组成联军干涉法国革命,后又积极参加反法同盟,多次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2)1814~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普奥等国操纵会议,通过对法不利的决议。
    (3)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4)一战前,法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三大矛盾之一,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终打败德国。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凡尔赛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开采德国萨尔煤矿,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巴黎和会后,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1923年法、比联合出兵鲁尔,造成鲁尔危机;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先后同比、波、捷、罗、南等国结盟;30年代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法国灭亡,贝当在维希建立傀儡政权,戴高乐领导法国人民英勇抗德。
    (8)二战后期,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参加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4.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许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5.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派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