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的由来和寓意2022


    惊蛰节气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惊蛰节气的由来和寓意,欢迎阅读!
    
    惊蛰的由来
    惊蛰最开始并不叫惊蛰,而是叫做“启蛰”。顾名思义,“启”自然就是最初的意思,“蛰”是蛰伏的意思,启蛰就是说曾经在冬季时候那些蛰伏的动物们,到了这个时候,都纷纷跑出来了,动物开始活跃,植物自然也不会闲着,这时候就慢慢进入到了春耕的季节,长时间的农闲时间已经过去,农家人们就要开始忙活春耕了,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
    启蛰后来之所以改名叫做“惊蛰”,是因为到了汉景帝时代,因为汉景帝名为刘启,所以需要避讳,于是将启蛰改名为惊蛰,也有“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的意思。而后来到了唐朝时期,已经没有必要避讳了,所以又重新开始使用“启蛰”这个名字,但是因为“惊蛰”的时间已经有好几百年,所以这个习惯已经改不过来了,惊蛰就沿用至今。
    惊蛰节气吃什么好
    春笋
    惊蛰节气时正是雨水多发的时候,此时春笋冒头而出,肉质脆嫩、是一年中笋子最好吃的时候,春笋可以可荤食一起食用,也可以单炒。
    春笋味鲜,可以根据其各部位的鲜嫩程度进行分档食用,各有各的口感。最嫩的笋头可以用水焯一下凉拌,这样不仅鲜嫩爽口,还可以保留住春笋的原味。
    鸡蛋
    在传说中,惊蛰节气这一天,上古神兽白虎会出来找吃的,人们为了平安,会在惊蛰节气这一天进行祭祀,祭品是鸡蛋,而白虎通常獠牙张嘴,只有以蛋喂食,饱食后它就不会伤人了。而经过演变,当初喂给白虎的鸡蛋,如今变成了喂给人们自己。
    滋补食物
    惊蛰节气时,正是春发的好时候,万物复苏,身体的新陈代谢也会开始加强,在惊蛰节气时进行进补对身体很有好处,惊蛰节气时常见的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有:蛇肉,狗肉,枸杞,虫草等。
    炒黄豆
    黄豆是生活中常见的谷物,营养丰富、价格便宜,一般人群皆可食用,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在品尝美味之余,也期待明年风调雨顺。
    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煎饼
    煎饼是山东地区的特产,其原材料是五谷,内馅是蔬菜和肉食,营养丰富、口感香脆,而且好携带,平日就喜欢吃,在惊蛰这天更是需要吃一吃,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
    梨
    惊蛰的时候气温升高,太阳的光照开始加强,人们常常会觉得口干舌燥的,梨子性寒、味甘,有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此时节吃梨对身体较好,而且梨寓意分离,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
    惊蛰有什么寓意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到,“春雷响,万物长”,这时候,气温回升较快,春意渐浓,特别是广西很多地区,气温回升更加快。这时候,仍然时不时有冷空气南下,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因此,这时节,人们更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加减衣服,可以早晚穿披肩,避免风寒湿气的侵袭,预防感冒。
    长卿在《惊蛰》一诗中云:“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惊蛰犹如平地一声雷,冬眠的虫子也苏醒了,家中的爬虫走蚁应声而起,开始摇摇摆摆地爬出洞穴,四处觅食。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田地里的虫害也增多了。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艾草,熏家中屋里的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编著的经典古传秘方《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消毒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和庭院中,希望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不要来骚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