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手抄报内容


    端午节释义: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吃粽子、划龙舟等风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端午节的由来手抄报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节的由来手抄报内容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 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着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 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盛唐时 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 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 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端午节的古诗手抄报内容文字
    (一)
    端午日恩赐百索
    (唐)窦叔向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二)
    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唐)权德舆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
    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三)
    竞渡歌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四)
    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五)
    端午
    (唐)徐夤
    五月巴陵值积阴,送君千里客于郴。
    北风吹雨黄梅落,西日过湖青草深。
    竞渡岸傍人挂锦,采芳城上女遗簪。
    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六)
    寄朱锡珪
    (唐)贾岛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端午是二十四节气吗:不是,是传统节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