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考前复习提纲


    一份直观的知识点复习资料非常有助于我们巩固好所学知识,高效的复习才是最好的方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下册历史考前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前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简称过渡时期)
    1956——1966:十年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66——1976:时期
    1976----1978:徘徊时期
    1978——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宋庆龄为副主席;
    决定把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同时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确立公元纪年法。
    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但没有确立国徽。
    作用:为新中国成立作了重要准备。
    2、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1949-10-1日下午2时,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开国大典:
    ①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②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3、(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需背诵
    ①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结束了千百年来有少数剥削者垄断政权的历史,人民大众成为国家主人。它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纪元的新是指社会性质产生了变化。
    ②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还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直接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结论: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4、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 昌都战役
    (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政权巩固的三大运动
    5、(重点)抗美援朝: 时间:1950—1953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
    (具体事件: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总司令:彭德怀 目的:保家卫国
    (3)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停战协定上签字
    (4)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5)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牺牲)、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志愿军—— “最可爱的人”
    (6)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这是一场正义之战;②得到全国人民大力支持;
    ③中朝军民的英勇奋战;④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7)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①粉碎美国侵略野心;②巩固了中朝边境;③提高了我国国家威望。
    6、镇压反革命运动: 时间:1950-1951年
    经过近一年的斗争,反革命势力基本被肃清,新生的革命政权得到巩固。
    7、(重点)土地改革:时间:1950年6月——1953年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要在新解放区实行。
    (3)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土地改革意义:需背诵
    ①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人民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也为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开辟了道路。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物质基础:一五计划的完成
    法律保证: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背景: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基本恢复的基础上。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2、(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行重工业建设,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重点及是重工业主要分布的地区是东北地区)
    (2)成就:在苏联的协助下,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长江第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
    (3)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问:我国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因为建国初期我国还是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发达解决了人民吃穿问题,而重工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志。
    要优先发展是迫于当时国家安全仍遭威胁,参照苏联发展的成功经验所制定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
    3、(重点)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宪法确定了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专政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各民族平等原则等。
    意义:宪法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问: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因为在宪法中确定了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专政原则等内容,真正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利益,所以说它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重点)三大改造:1953--1956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它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时间——1956年底。
    ②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评价:三大改造总体是成功的,但局部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等缺点。
    问: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哪三次变化?简要说明每次变化的主要原因。?答:①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由于外国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战败)
    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人民进行100多年艰苦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5、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召开的时间是:1956年,
    内容: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6、(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1958年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执行中突出了“快”)
    (2)表现(犯的错误):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3)犯错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力遭破坏。
    (5)教训: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6)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在探索中,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7)对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1965
    7、十年建设中出现的模范人物:兰考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大庆石油工人 王进喜。
    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重点)建国以来“左”的错误最严重时期::(1966—1976年)
    导火线:1965,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矛头:刘少奇,邓小平等所谓的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开始: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十六条”)
    (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严重发展。
    具体原因:A、毛泽东对国内形势做出了错误判断
    B、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致死。
    反革命分子夺权行动:“一月风暴”上海夺权。
    期间党和老干部的抵制和斗争(1967-2):“二月逆流”(二月抗争);
    群众的抵制与抗争(1976):“四五运动”。
    (3)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九一三事件)
    1976年4月5日 四五运动 为后来粉碎“”奠定了群众基础
    结束的标志(1976-10):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
    (4)在后期,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扭转了经济形势的领导人是:周恩来、邓小平
    (5)造成的影响:
    ①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②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
    ③拉大了同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6)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7)教训和启示:①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
    ④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真理大讨论:1978年,思想理论界开展的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针对“左”倾思想和“两个凡是” 的束缚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讨论序幕: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于光明日报。
    思想运动开展的主要原因是当是中央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大讨论实质:一场重新确立实事求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两个凡是”的方针:“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3、(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这次会议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传统,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又一次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时期的伟大起点。
    三中全会内容和意义需背诵
    4、拨乱反正:1979—1982
    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正确评价毛泽东,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评价毛泽东:结合P35,功大于过。
    问: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的“左倾”错误和“左”的错误有哪些表现?这些“左
    倾”错误又是怎样得到全面纠正的?
    答:①1958~1960年大跃进。农业浮夸风和工业全民大办钢铁是其主要内容
    ②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挫伤广大群众生产积极性,极大地防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发展水平的差距。
    (都是通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全面纠正的。)
    5、(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改革背景:人民公社体制已经不适应农村的生产发展
    (1)内容: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包产到户”的形式改革农村经济。1982年,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展开。
    (2) 形式: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自主经营。
    实质:改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
    (3)意义:①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③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4)为农村致富和实现先现代化开辟的新路是:发展乡镇企业
    问:建国以来我们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重大调整或变革?这些重大调整或变革各有何作用?
    答:分别有: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建立,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6、国有企业改革:
    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一阶段:1985年起,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以承包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
    第二阶段:1993年,明确提出要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特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7、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
    目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
    方法: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速度”、“一夜崛起的城市”。
    特区的“特”是经济政策的特殊,不是政治上的独立。
    特区建立意义: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沿海开发城市:1984年,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起,建立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上海浦东新区、闽三角开放区。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的成就: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8、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目的:为了更好的实行对外开放,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
    时间:2001年12月11日 卡塔尔--多哈
    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9、民主与法制建设一课参看当课划线部分。
    10、(重点)邓小平理论:
    1.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确立在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52
    3.南方谈话(1992):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阐述了他的观点。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解决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如下: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判断改革是否成功,是否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准为“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归根结底是发展生产力。)
    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4.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5.中共“十五大”(1997):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正式写入党章。
    6.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三个代表”与邓小平理论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