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题题型解析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题题型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题题型解析
    1、区位条件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评价地理事物的区位条件。
    2、分布规律应用型解答题
    题型:利用太阳辐射分布推导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应用、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运用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析地理现象、利用洋流分布规律解释地理问题、结合版块分布解释地理问题。
    3、区域综合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地球的基础知识、以区域为基础考查地理分布规律、通过区域资料考查区域特征、对比两地区域特征的异同、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基本技能型解答题
    题型:以地图为载体考查地图基本要素、以图表为载体考查统计和计算、设计研究性情境考查实践技能。
    5、与现实问题综合的解答题
    题型:提供新材料考查循环经济、创设新情境考查人口城市化、探讨区域环境以及整治措施、考查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结合当地热点问题考查,例如北京道路交通拥堵问题。
    以上总结的高考地理题型和涉及到的知识点总结,其它的学科也可以用相似的方法进行归纳。通过以上归纳可以看出,知识点是有限的,题型也是由一定的规律性,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投入到题海中,那样的话会迷失了方向,同时自己也会被淹没。
    高中地理的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1、审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看清题干表述。
    2、审图和资料,审题干和图的结合,找出解题的有效信息(包括显性和隐性信息);
    3、在解连锁题时,往往第一题的解题最关键,若解答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问题。相反,若在解答后续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时,则需反思第一步的选择是否有误。
    4、选择题解题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高考题中这样的选项一般不多见,只有仔细分析,逐个排除。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5、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
    6、改动答案要慎之又慎,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只有当你确认另一个答案更正确时,才能改动它。
    二、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准确定位,弄清是哪里。首先可利用经纬网准确定位,其次可以根据特殊的形状进行区域定位。
    2、描述分布,注重极值与递变。分布规律问题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3、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①.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②.地势起伏状况
    ③.(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④.(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三、双项选择题
    地理双项选择题每题3分,单题分值超过单项选择题,而从阅卷情况看,双选题错误率较高。从答案组合情况看,双项选择题有六种组合,而单项选择题只有四种,因此双项选择题的难度相对较大。要顺利解答双选题,解题技巧非常重要。
    1.运用排除法。在双选题中运用排除法比在单选题中更直接有效,排除选项中两个明显错误的答案,正确的选项就“水落石出”。
    2.对选项进行分类组合。将四个选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分成两组,再对照题意确定一组最佳的选项。
    3.对于难以取舍的选项,适当运用“量化法”“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来确定最终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对选项的准确率作综合的评估,“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需要考生根据对题意的符合程度设立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指标,最终筛选出所需要的答案。
    四、答题规范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五、答题步骤
    1.读懂题意: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高中地理知识点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7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1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7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 月相 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 月相变化规律 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 星期的由来 朔望两弦四相。
    21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24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7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8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9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33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61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62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84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85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