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三地理容易搞混知识点


    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兴趣。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易混知识点,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高三地理易混知识点1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高三地理易混知识点2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来到上新世—更新世时,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断扩张北移的印度洋推动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向亚洲大陆的南缘俯冲挤压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为纬度低、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体积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大的高原季风气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一)、青藏高原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E),北支气流经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110°E附近汇合。如图1所示。
    冬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气旋活动多。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二)、青藏高原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就较小,气温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越过青藏高原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新疆一带气候就会干旱。
    (三)、青藏高原对我国冬、夏季风的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使我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地势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这加速了陆上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如图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降温快,气流下沉,使陆上高压势力增强,促使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如图3所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亚季风环流势力更强大,冬夏季风更替更明显,大陆性气候特点更突出,冬季风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四)、青藏高原对我国华南地区降水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气候区,加上台风的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了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
    总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也对我国气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高三地理易混知识点3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
    河流:由地图判读出临河:
    ①运输功能:河流交汇点、过河点、河口、河运的起点或终点,交通便利
    ②供水功能: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或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判读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
    交通:由地图判读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码头、以及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
    其他因素:
    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
    ②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四、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
    ①平原:限制少,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地: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隧道避开断层,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气候: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经济因素
    ⑴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⑵铁路、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
    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3.社会因素
    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②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
    ③国境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边境贸易)
    五、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一)港口的区位
    1.自然条件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
    港湾:避风浪
    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抛锚空间大
    2.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城市依托: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二)汽车站的区位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限度地方便旅客,
    即:①路宽,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
    ②地形平坦面积较大;
    ③工程量。
    (三)航空港的区位
    1.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保证排水
    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要稳,坚实
    气候:少云雾、大风、暴雨天气日数
    2.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经济: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六、水电站的区位分析
    水量:与气候、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流域面积或集水区域有关(由河流的位置判读)
    落差:与穿越等高线有关或位于阶梯过渡处
    具体开发:与地质、地貌(地形图上一般要为峡谷,为了减少投资和工程量;地基要稳、坚实,少地质灾害;与水库选址相同)有关。
    七、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原因:峡谷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盆地、洼地地形建水库库容量大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原因:防止诱发地震、滑坡
    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没良田和村庄
    八、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好,便于对卫星跟踪观察
    初速度:地球自转的速度──纬度低,初速度大(如建设中海南卫星发射场);纬度高,初速度小。
    同一纬度,地势高,初速度大,初速度大有利于降低发射初速度(也与能源有关)
    地形:地形开阔,便于对卫星的跟踪观察。
    能源:向东发射,节约能源
    2.人文因素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交通便利:我国的四个航天基地都便利
    国防安全:如西昌最突出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如太原
    九、卫星着陆基地的区位分析
    气象条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好,便于对航天器的跟踪观察。
    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少河流峡谷,有利于航天器或航天员的安全和便于目标搜寻
    人口密度:地广人稀或人烟稀少,不干扰居民生活
    十、发展海洋水产业的区位分析
    1.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生物光合作用
    2.入海河流或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
    3.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搅动或冬季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
    十一、旅游业区位分析:
    旅游活动包含三要素(从三要素去分析,有利于增强记忆):
    1.旅游者:主体
    相当于市场(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
    2.旅游资源:客体
    A.旅游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旅游资源的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
    B.市场距离:旅游地的吸引半径(大或小)(即旅游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
    C.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的能力(容人量)大或小。
    3.旅游业:媒介
    A.地区接待能力:强或弱
    B.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和数量
    十二、商业街的区位分析
    市场:城市几何中心,商业活动范围大──一般以零售为主
    交通:市区环路或高速公路边缘或街角处,交通便利──一般以批发为主
    商业小区:便民──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
    消费人群:多
    高三地理选修一复习知识点(二)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板块: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为六大板块:(图写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多火山、地震、矿产分布。
    (3)板块边界与地貌
    若大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由于拖拽,常有地震发生,在地形上则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若大陆板块(如亚欧板块)与大陆板块(如印度洋板块)相撞,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或海洋(如红海、大西洋)。
    (4)板块学说的应用解释地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形成、矿产的分布和各地貌的形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