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怎样提高数学应用题
三年级怎样提高数学应用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应从初期开始改善应用题教学,培养起学生对应用题的解答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年级怎样提高数学应用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三年级怎样提高数学应用题
联系实际,增强情景化与趣味性
小学低年级的应用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通常采用简洁的话语来表达题意。但教师可以在题目之前加上详细的情境,在不影响题意表达的情况下,让题目背景变得更加丰富,让情境展现贴近学生生活。如此学生阅读起来也更具趣味性,由情境带入题目也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也能因此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集体热情。
例如有一原题为:“54元能够买多少块6元的蛋糕?”教师为此题添加情境:“今天是老师女儿的6岁生日,老师想买一些小蛋糕给她吃。她最喜欢吃我们学校门口__蛋糕店的水果蛋糕了,现在我有54元,水果蛋糕6元一块。那么我能给女儿买多少块水果蛋糕吃呢?”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蛋糕店与蛋糕的都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产生联想。如此对于课堂的专注度自然也会提升,解题的积极性从而得到提高,甚至会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课堂气氛由此得到活跃。
借助工具,直观演示应用题要求
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在应用题的教学课堂中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为学生带来更加趣味、直观的数学教学。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更强,对于直观的呈现更加容易接受,关注度更高,趣味性的展现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有题“小红和小华进行跳绳比赛,小红6分钟跳612下,小华5分钟跳520下,谁跳得更快?快多少个?”。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小动画,动画中两人在跳绳,之后逐渐出现题目中的时间与个数的条件,当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动画呈现上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同解题,学生更加专注,便更能够理解教师的讲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2数学教学方法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
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疑”最容易引发人的探究反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设疑,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就对车轮子是圆的不是方形和车轴装在轮子的圆心两个事实感到好奇,总想弄个明白,这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上课一开始,我就提出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再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和仔细观察(形状各异的车轮的转动)从而认识到轴装在圆心,而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这样的圆心形轮子转动才能使车子平稳行走,而其他轮子则不稳定。这样设疑教学,既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抽象的知识,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方式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学生在这样活泼有趣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大大提高。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亲自动手操作:(1)使活动角变大,边长是否也变大;(2)使活动角变小,边长是否也变小;(3)用剪刀把角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剪活动角的边,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再动手操作探索出规律,突破难点,掌握知识。
3数学课堂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内涵。紧扣教材且生动有趣的导言可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到育人的知识境界,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当然导言除了利用故事情境,也可以是问题情境、悬念情境、生活情境等等,根据情况选取不同的情境,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数学日记,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日记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每天所看到的、所遇到的事情记录下来,还要把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和感受记录下来。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遇到的困难或感兴趣之处。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窥视学生对于数学的不同态度,对数学和教学发出的我们在常规教学中无法倾听到的心声,促使我们去反思我们的教学。这时候,教师正好可以采用这个机会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从而达到师生的沟通。
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学科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精辟地论述数学的特点:“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时代日新月异,高科技产品已经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随着数字电视的推出,数学的概念再度被人们重新审视,人们开始注意到数字与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正确引导和点拨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应将数学渗透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需要的片面认识,加深其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数学发散思维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小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了这样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5+5+5+5+4,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5+5+5+5+4=5×5-1=5×4+4=4×6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等
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们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