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023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只要一说到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023,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 走进温州
    第一节 东瓯名城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温州的历史、概况
    2.初步感受作为温州人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1.设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问:“温州”这个名字的由来?
    (学生自由猜测发言,教师引导学习本节内容)
    2.了解温州历史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建制沿革”部分内容
    问:阅读本段内容后,你有何感受?
    (学生踊跃发言,只要合理,教师都予以肯定)
    问:结合你对温州历史的了解,谈谈你心中的温州历史?
    (学生回忆、交流、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时温州的版图(图1-1)
    问:请在地图上找到我们梧田的大概位置?
    (3)回忆生活中有哪些古建筑能说明温州的历史?
    (学生广泛讨论后,师生交流)
    3.了解现代温州
    (1)比较两副地图(图1-1、1-4)
    问:谈谈两副地图中,温州区域的变化怎样?
    (学生仔细比较、讨论)
    问:画出现代温州的界线,看看其呈什么形状?
    问:在现代版温州地图上找出你的家乡在哪里,与哪些县(市、区)相邻?
    (2)教师引导学生阅览“天下温州人”内容,探究温州人均耕地情况
    (学生完成书上探究活动表格)
    问:结合书上表格,请分析人均耕地面积对温州人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4.感受温州人的精神风貌
    (1)学生阅读图1-5 海外温州人分布图、图1-6温州商会全国分布图
    问:为什么说“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
    问:谈谈在你的身边,有温籍华人或华侨在海外创业对家乡贡献的事吗?
    5.课后探究
    了解现代温州主要建筑
    第二节 瓯越山川
    教学目标
    1. 了解温州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
    2. 了解温州丰富的地方物产资源。
    教学过程
    1. 由阅读温州地势图导入
    问:请同学们结合温州地势图,找出温州主要的山脉、江河、海湾及海港?
    (师生交流)
    2. 了解温州的主要地形
    (1)学生阅读“多山地形”内容
    问:温州的主要地势是怎样的?
    (学生结合书本提供的资料回答)
    问:你能说出你家乡的地形名称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 了解温州的水域情况
    (1)采用抢答方式
    问:温州市三大河是什么?最大的河流是什么?温州的海域主要是什么?温州有哪四大渔场?
    (学生结合书上内容和自身掌握的温州常识回答)
    (2)东海油气、渔场对温州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什么作用?
    4. 了解温州的气候和物产
    (1)了解温州气候特点
    (学生阅读了解)
    (2)了解温州物产情况
    问:温州的主要有哪些农作物?你最喜欢哪一种?
    5. 课后实践
    制作山水温州美景作品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
    一、复习要点
    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十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分析看,近年来,中考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
    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
    明喻甲象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犹)如、好比、出现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初中语文必考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