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重要笔记
其实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学习生物有很多种的方法。但是不管哪种方法,我们都要重视基础知识点的记忆和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重要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重要笔记
一、动物的类群:
1、动物的种类多样,根据体内有没有脊椎,可以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动物若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应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鱼类的代表动物是鲫鱼,鱼类的特征是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4、鱼是靠尾鳍的摆动和躯干部扭动获得前进的动力;调整方向用尾鳍,维持身体平衡用胸鳍、背鳍、腹鳍鳍等。
5、某同学想做鱼鳍有游泳中的实验,但一时找不到鱼,便用一个模型来代替,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6、(P25)两栖动物的特点: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称为蝌蚪,经变态发育变为幼蛙,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类动物有青蛙、蟾蜍、大鲵等。
7、鸟类的特征:体表被羽毛,前肢变为翼,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8、鸟类适天飞行的特点如下:
(1)身体表面:呈流线型,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翼呈扇面结构,表面积大,可以扇动空气而飞行。
(2)运动系统:骨薄,长骨中空,胸骨突出,称为龙骨突,有发达的胸肌。
(3)呼吸系统:特有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主要靠的结构是气囊。这种呼吸方式的特点是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出肺。
(4)消化系统:食量大,直肠短。
(5)循环系统:心脏功能强劲。这些特点决定了鸟类可以快速而且长久的飞行。
9、哺乳动物的特点:除个别的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的特点。其代表动物是家兔,家兔体内有膈,将体腔分为胸腔的腹腔;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其作用分别是切断和磨碎食物。肉食动物有发达的犬齿。这些特点都是和它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10、动物种类特别多,但只有两种是恒温动物,它们是鸟类和哺乳类。
11、我们学过的无脊椎动物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分三类:(1)昆虫(2)甲壳动物,如虾、蟹(3)其它:如蜘蛛和蜈蚣)
12、腔肠动物的特点是有口无肛门。举例海蜇、海葵、珊瑚虫等。
13、蚯蚓的运动是靠肌肉的交替收缩和舒张并在刚毛的辅助下完成的;呼吸是靠湿润的体壁进行的。将两条蚯蚓分别放于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糙的硬纸板上,运动速度在硬纸板上的快。
14、节肢动物的特点: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外骨骼的作用有二,分别是防止水份的散失和保护身体内部柔软的器官。)
15、昆虫的特点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
二、动物的运动:
16、高级动物的运动系统构成一般是骨、骨骼肌和骨连结。若将运动系统比作作杠杆,则骨相当于杠杆,关节相当于支点,骨骼肌提供动力。
17、关节的构成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关节的特点有牢固性和灵活性。
18、人在完成曲肘运动时,肱二头肌收缩,同时肱三头肌舒张,共同完成了这个运动。
19、运动的完成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动所附着的骨围绕着关节产生运动。
三、动物的行为:
20、动物的行为按表现可分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贮食行为等。
21、动物的行为按来源可分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因素控制的。
23、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举例,如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大猩猩摘香蕉、黑猩猩钓白蚁。
24、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往往有三个特征:有组织、有分工、有的有等级。
25、白蚁的群体中有四种蚁,即工蚁、雄蚁、后蚁和兵蚁。四种蚁是喂养其它三种蚁的是工蚁。
26、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声音、气味和动作三种。
四、动物的作用
27、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28、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9、目前,人们认为动物中最为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__生物反应器”。它的优点是少成本,少环节,少污染。
30、人们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创造各种仪器,这就是仿生。如据蝙蝠发明雷达,据长颈鹿发明宇航服,据乌龟的背甲发明薄壳。
初二上册生物常考的知识点总结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1、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水螅、海蜇、海葵、水母、珊瑚虫等
2、腔肠动物的代表动物:水螅
3、生活环境: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
4、外部形态:有触手,用于探寻和捕食猎物。
5、身体:辐射对称(水螅的身体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左右,前后,背腹,经过身体纵轴可以将身体分为几个对称的两部分)
6、内部结构:水螅的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外胚层上有刺细胞。
5、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6、水螅的纵切面示意图
二、扁形动物
1、常见的扁形动物有:涡虫、华枝睾血虫、血吸虫、绦虫。
2、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是:涡虫
3、生活环境:在清澈溪流中的石块下面
4、外部形态:身体背腹扁平,身体呈两侧对称,也叫左右对称。
5、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生殖器官很发达,大多数扁形动物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
6、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一、线形动物
1、常见的线形动物有:蛔虫、绕虫、钩虫、丝虫、线虫。
2、代表动物:蛔虫
3、生活环境: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4、形态结构:身体呈圆柱形,中段较粗,两端较细,体表有角质层。
5、内部结构: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构成,但生殖器官发达,无专门的运动器官。
6、蛔虫病的感染途径:和虫卵有关系
(1)人喝了带有虫卵的生水。
(2)吃了沾有虫卵的蔬菜。
(3)沾有虫卵的手去拿食物
7、蛔虫病的预防
(1)首先注意个人卫生,
(2)不喝不洁净的生水,蔬菜。
(3)水果要洗干净,
(4)饭前便后要洗手
(5)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使用
8、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二、环节动物
1、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蝉、蛭。
2、代表动物:蚯蚓
3、外形: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4、环带:距离环带近的是前端,距离环带远的是后端。
5、用手摸蚯蚓的表面,感觉到粗糙不平,这就是刚毛。
6、蚯蚓的呼吸:湿润的体壁
7、运动:刚毛和肌肉的配合完成运动。
8、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和疣足辅助运动。
9、蚯蚓的作用:
(1)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2)含有蛋白质、脂肪,营养价值高。
(3)药用
(4)帮助处理生活垃圾,消除环境污染。
初二上册生物知识点复习要点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破坏动物的视交叉上核,原有的一些日周期节律性活动。
体温调节
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下丘脑以下横切脑干后,其体温就不能保持相对稳定;若在间脑以上切除大脑后,体温调节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现已肯定,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前部是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所在部位,它们感受着体内温度的变化;下丘脑后部是体温调节的整合部位,能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以保持体温稳定于一定水平。
摄食行为调节
用埋藏电极刺激清醒动物下丘脑外侧区,则引致动物多食,而破坏此区后,则动物拒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
侧核则动物拒食,破坏此核后,则动物食欲增大而逐渐肥胖。由此认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而腹内侧核存在所谓饱中枢,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动。用微电极分别记录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核的神经元放电,观察到动物在饥饿情况下,前者放电频率较高而后者放电频率较低;静脉注入葡萄糖后,则前者放电频率减少而后者放电频率增多。说明摄食中枢与饱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这些神经元对血糖敏感,血糖水平的高低可能调节着摄食中枢和饱中枢的活动。
水平衡调节
水平衡包括水的摄入与排出两个方面,人体通过渴感引起摄水,而排水则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活动。损坏下丘脑可引致烦渴与多尿,说明下丘脑对水的摄入与排出均有关系。
下丘脑内控制摄水的区域与上述摄食中枢极为靠近。破坏下丘脑外侧区后,动物除拒食外,饮水也明显减少;刺激下丘脑外侧区某些部位,则可引致动物饮水增多。
下丘脑控制排水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下丘脑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感受血液的晶体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渗透压感受器和抗利尿激素合成的神经元均在视上核和室旁核内。一般认为,下丘脑控制摄水的区域与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两者协同调节着水平衡。
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肽类化学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这些调节肽在合成后即经轴突运输并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某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下丘脑调节肽已知的有九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促黑色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下丘脑内存在所谓防御反应区,它主要位于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在动物麻醉条件下,电刺激该区可获得骨骼肌的舒血管效应(通过交感胆碱能舒血管纤维),同时伴有血压上升、皮肤及小肠血管收缩、心率加速和其他交感神经性反应。在动物清醒条件下,电刺激该区还可出现防御性行为。在人类,下丘脑的疾病也往往伴随着不正常的情绪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