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面初中九年级政治答题技巧攻略大全


    中考政治题的答题题型和答案套路是最为固定的,所以掌握好一些技巧,能让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大大提高分数,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初中政治题答题技巧,希望能帮助到您。
    问答题技法一
    观点一:主观题的答题思路
    1、一般思路:读题→审题(审设问、审主体、审材料)→联想(教材知识、时政知识)→撰写提纲→答案要点(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
    2、审题要求:
    ⑴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样体现)。
    ⑵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
    ⑶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
    3、答题要求:
    ⑴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
    ⑵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不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⑶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A.主观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a、看:看设问。看设问的范围(法律、国情);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b、抓: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来抓。
    c、领: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d、联: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e、列:列出答题纲要,即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按先后列出要点。
    f、思: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B.主观题答案组织要注意“六个化”
    a、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b、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c、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d、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e、答案编写完整化:联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新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f、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改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观点二:非选择题的一般答题方法
    1、审设问:审知识范围、审题型、审限制要求
    2、审材料:分层、提炼、概括,提取有效信息,
    联系教材知识
    3、作答案:答案要点化、表述术语化、
    结构逻辑化、书写整洁化
    问答题技法二
    观点一:意义类主观题答题对策:
    1.根据主题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
    2.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意义
    3.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思路
    4.要遵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有微观到宏观、由直接到间接的原则
    观点二:谈作用、影响、意义
    意义型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
    基本思路:
    “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还有对个人、国家、社会的意义。
    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及从现实意义角度考虑。这类题目可以套用“有利于……”“体现了……”“是……的需要”“促进……”“推动……”“保护……”等。
    问答题技法三
    观点一:为什么(原因)类: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初中思品一般按照“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作答。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展开说明。
    观点二:简要说明……这样做的道理?为什么要样做(说)?(理由)
    解题方法: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有秩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基本思路:
    是什么?为什么?(一般答题时侧重于为什么)
    ①是什么——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多用于进行设问转移)
    ②为什么——原因+意义或不这样做的危害
    问答题技法四
    解演绎题要讲骨肉相连
    演绎题是近年来中考思想品德试卷材料分析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之所以称为新题型,并不是说以前没有,而是指在中考中不常出现,大多是作为高考题型。演绎题,实际上是相对于归纳型材料题而言的。归纳型材料题,往往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根据材料信息得出结论。与此相反,演绎型材料题则是在设问中先呈现观点或结论,然后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说明材料体现的观点,即说明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演绎题在设同中最明显的标志是“如何体现”。如何反映”“怎样得出”等字眼。此类题型的设计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是考试中失分较多的主观题之一,特别是在没有经过相关训练的情况下表现尤为明显,学生不是答不中要点、答不全面,就是根本不知如何回答。
    实际上,此类题型尽管“形散”(材料的选取越来越多样化、新颖化),但“神”不散(答题的规律和套路不变),只要认识这种题型的设计思路,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通常情况下,包括演绎题在内的思想品德主观题大多使用“逆向推理”的思路设计,即先明确要考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材料的选择与整合。这样,材料的选择带有明确的方向性,也就使大多数呈现的材料能够比较集中地反映要考查的知识点,只不过有的材料对知识点的呈现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不易察觉。所以,告诉学生所给材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善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解决主观题的一个突破口。
    在实际教学中,我还发现,如果单纯用方法说明方法,效果不太理想,每次遇到同类型问题时,学生又忘得一干二净了,而重新“炒冷饭”,学生能真正听进去的内容也不多。
    这也是有的老师经常抱怨“明明讲了n次的题型,怎么一转眼就忘了”的原因所在。因此,解题方法除了要讲究科学性之外,还要注意趣味技巧,要让学生不容易忘记,最好能起到“一两拨千金”的效果,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促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骨肉相连”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解决演绎题的方法,实施下来,效果不错,不仅使学生深刻领会到演绎题的解题方法,而且避免了“炒冷饭”的无奈,生动形象,简单易记。
    所谓“骨”,就是指题目所给材料的中心句或者主旨旬,要抓住材料的“主心骨”,区别于题目所给的其他材料,因为有的材料是背景性、介绍性的,甚至有的材料是干扰性的;而“肉”是指设问中所要体现的观点或内容。严格来讲,演绎题必须有“骨”有“肉”,要“骨肉相连”,有“骨”无“肉”或者有“肉”无“骨”都不能得分。也就是说,只有材料呈现而没有观点说明,或者只有观点说明而无材料辅助都不能得分,只有将材料和观点对应才行。具体到解题步骤,我归纳为三步:第一步,知“肉”,即首先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设问所体现的内容(这是相对于开卷考试而言的,而对于闭卷考试,则要求学生首先知晓设问所体现的观点的具体内容),即上文所说的“肉”;第二步,取“骨。’,即要找出材料中的主旨句、中心句,必要时还要对所给材料进行梳理、概括,;第三步,“骨肉相连”,即要将取好的“骨”与没问中的“肉”进行比对和联系,使“骨肉相连”,从而使材料能够体现并反映观点,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试题扫描】
    (2011·江苏省苏州卷·31)某校九年级(2)班同学准备召开一次关于“民族问题”的主题班会,他(她)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如下材料:
    在新疆乌鲁术齐市“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期问,很多维吾尔族群众挺身而出,主动营救和保护汉族群众;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我国《选举法》规定:“全国少数民族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代表一人。”
    问;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民族政策的?
    【解析思路】
    首先,在审题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此类题属于演绎型材料分析题,在设问中最明显的字眼就是“如何体现”,即要求说明材料如何体现所给观点。下面,我们用“骨肉相连”法来解析:
    第一步:知“肉”。先让学生把设问中“肉”的部分(即所要体现的观点)写出来,也就是知晓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步:取“骨”。带着观点分析材料,找出能体现观点的材料之“骨”来,即找出材料的中心句、主旨句。如果还是觉得有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材料是由几句话组成
    的,讲了几层意思,删繁就筒,删去无足重轻的“枝叶”,剩下的大多就是材料中的主旨句。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反向推理”来找材料中的主旨句,即先明确观点,然后带着观点分析句子,找出材料的“主心骨”。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本题材料的“骨”是:(1)新疆“7·5”事件期间,维吾尔族群众主动营救和保护汉族群众;(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3)全国各少数民族至少应选举一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三步:“骨肉”相连。将从材料中取出的“骨”干句与“肉”观点进行剥比和联系,由此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即什么“骨”干句对应什么观点。具体到本题,即“骨”一“新疆‘7·5’事件期间,维吾尔族群众主动营救和保护汉族群众”对应的是我国的民族团结政策;“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对应的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骨”“全国各少数民族至少应选举一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应的是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
    第四步:形成答案。在确认对应关系正确的情况下,形成本题答案。即:①材料中“全国各少数民族至少应选举一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②材料中“新疆‘7·5’事件期问,维吾尔族群众主动营救和保护汉族群众”体现了我国的民族团结政策;③材料中“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体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小试身手】
    材料:2010年8月2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提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将醉驾、飙车,情节恶劣的定为犯罪,这是我国第一次将醉
    酒驾车行为列为犯罪,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的尊重和保护;2011年5月,备受关注的高晓松醉酒驾驶案在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高晓松醉酒驾驶机动车犯危险驾驶罪,被判处六个月拘役,罚款4000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在同答网友“坚决到底”的问题时指出:“无论什么人,有多高的职务,只要他们违法乱纪、贪污受贿,都会受到严厉惩处。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手软”。
    问:上述材料是怎样反映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
    【解析思路】
    此题还是说明“材料与观点”关系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演绎题,解答此题的一般步骤有三:先列出设问之“肉”,再找材料之“骨”,最后对比使“骨肉相连”并形成答案。 本题之“肉”是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具体表现有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本题之“骨”是:(1)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提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将醉驾、飙车,情节恶劣的定为犯罪;(2)高晓松醉酒驾驶机动车犯危险驾驶罪,被判处六个月拘役,罚款4000元;(3)无论什么人,有多高的职务,只要他们违法乱纪、贪污受贿,都会受到严厉惩处。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手软。
    最后,进行“骨肉相连”,形成答案。①“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提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将醉驾、飙车,情节恶劣的定为犯罪”反映了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②“高晓松醉酒驾驶机动车把危险驾驶罪,被判处六个月拘役,罚款4000元”反映了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③“无论什么人,有多高的职务,只要他们违法乱纪、贪污受贿,都会受到严厉惩处。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手软”反映了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例中的材料之“骨”相对比较简单直接,“肉”也是直截了当。但是,如果材料通过表格或者其他图形类形式呈现时,那么在找“骨”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概括,此类题大多出现在高考试卷中。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握住解题的方法,就能达到“做一道题会一类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