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古代历史故事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八年级古代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查阅。
    八年级古代历史故事1
    汉朝初年,大臣魏无知向刘邦举荐了降臣陳平。因为深信魏无知,刘邦立刻封陳平为护军中尉。然而没过多久,就有人偷偷对刘邦说:“陳平只有花拳绣腿,没有真才实学。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品行低劣的小人。他投魏不被魏所容,又投楚不合己意,无奈之下才投奔了您。他现在刚刚做了官,就收受别人的贿赂。重用这样的小人,后患无穷!”
    刘邦听后非常生气,便来责问魏无知。魏无知回答道:“我举荐的是陳平的才能,而不是他的品行,这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品德再好却没有才能的人,能帮您打天下吗?如今正值用人之际,若非要等到既有才能,品德又无可挑剔的人,那么等到选到人才的时候,已经不知是何年何月了。请皇上对臣所言多加深思,看看是否有道理。”
    刘邦是个善于用人的皇帝,他又召来陳平。听罢刘邦的质疑,陳平自信地回答:“我离开魏王,是因为他一意孤行;我离开楚王,是因为他疑心太重、任人唯亲;我投奔皇上,是因为听说您是一位任人唯贤的明君,我在您这里可以施展才华。我的确收受了下属的贿赂,但您可以派人去我家里查,我对收受的贿金一两未动,全部用军印贴着封条,封条上写着‘特殊军饷’几个字。我是想用这笔钱作为打仗时的赏金,因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刘邦听后大喜,他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听信一面之词,错失良臣。他升了陳平的官,还任命他专门监督诸将。从此,陳平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帮他夺取天下,自己也官至宰相,成为西汉的谋臣。
    遴选人才,不能苛责挑剔,而当用其所长。如果君主具有宽阔的胸襟和睿智的眼光,他的时代必定满目俊才;相反,那些哀叹自己身边没有贤才的人,多半是因为他没有发现人才的能力。
    八年级古代历史故事2
    相传姜子牙姜太公本是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周文王倾商武王的首席谋主,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历影响久远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古时候的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商王暴虐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因此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
    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安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蟠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终于,姜尚在垂钓时遇到来此地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也由此,姜子牙向西伯姬昌提出了治国兴邦的良策。西伯姬昌亲自把姜子牙扶上车上,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
    也就这样,姜子牙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对外,表面上坚持恭顺事殷,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削弱和鼓励殷商王朝的策略。
    在古代的奴隶社会,能把农民放在第一位考虑,姜子牙真的是一个十分注重民生的为民做主的好人。为何他没有和统治者一样残暴无道呢?因此他本是出身贫寒农村,深知老百姓的苦难。
    姜太公姜子牙,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吕尚,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四岳,辅佐大禹治水功劳很大,被封为吕侯,赐姓为姜,封于吕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姜子牙就出声在董营村,并建立诸侯国吕国。为吕氏始祖,所以也有名字吕尚。
    相传姜尚的先世本是贵族,可惜到了姜子牙便家道中落,逐渐地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又到孟津做过卖酒生意。他当过小贩,卖扇子时遇到了连绵阴雨,卖面粉时遇到了大风,命运施给他的是连番的失败。因而农村至今还有"姜子牙卖面粉,出门就遇到风"的说法,来形容命运不好。
    只是,姜子牙虽然命运不好,但他胸怀大志,勤奋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因此,姜子牙发奋啃兵书,在那个垂钓的地方一跪就是十年,直到暮年,才遇到了西伯姬昌,有是施展才华的时机。
    事实正是如此,一个人到了生不如死的地步,才肯吃常人难吃之苦,受常人难受之罪,在对身体的自残中,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后退的可怕。如果姜子牙不是由于家道中落,出身在贫寒的农村,如果没有饱受饥寒之苦,如果没有想过要改变这种可悲的处境,姜子牙绝对没有如此大的毅力的?这对于那些膏粱子弟,整天只知道保暖思淫欲的贵族子弟,是想都不会想到的。
    改变处境,这个目标不能说高,但对于在贫寒和苦难中度日维艰的农民来说,身上压了一层又一层的大山,要掀开它们却是个必须用毕生做代价才可能做到的事。姜子牙正是这样,在饥寒交迫的苦寒生活中,用毕生的精力练就了韬略和军事,那可是生活的逼迫才十年磨一剑的。
    苦难,对于弱者可能是灭顶之灾,而对于强者却往往是通向成功的大道,自古至今有那么多的英雄人才多出自贫苦的农村,他们的成功固然有很多原因,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贫寒苦难的农村生活。姜子牙就是这样,在家道中落之后,在贫寒和苦难中练就了毅力和意志,成为一个爱护农民的好人,在他接受分封到了齐国的第一任国君以后,他的政策就是大开自由市场,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八年级古代历史故事3
    武则天当政时期,采取了恐怖的高一压政策,奖励告密之人,许多人因此而升官晋级。当时,出现了许多酷吏,他们发明各种残忍的刑具一逼一迫犯人招供,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这其中最的便是周兴和来俊臣。
    整日以折磨他人为乐的周兴,怎么都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也成了别人告密的对象。武则天收到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的告密信后大怒,立刻下旨给来俊臣,要他负责审理周兴的案件。
    太监送密旨的时候,周兴正与来俊臣喝酒呢!他们俩一边喝,一边讨论着用什么办法使犯人招供。来俊臣看了太监送来的密旨,随便把它往桌上一丢,仍旧和周兴继续原来的话题。来俊臣说他自己写了《告密罗织经》。周兴笑笑说,那里面写的刑罚都算不了什么,最近他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可以一逼一出犯人的口供来。来俊臣问:“什么办法?”
    周兴得意扬扬地说:“这个新办法就是拿一个大瓮,把它放在火上烧烤,谁不肯招供,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不由他不招!”来俊臣听了,连连叫好。他一面说,一面叫人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把瓮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
    来俊臣觉得到时候了,马上变了脸,厉声向周兴宣读武则天的密旨:“周兴,你听着,你如果不老实一交一代,那就只好请你进这个大瓮了!”
    周兴顿时吓得面无血色,魂飞天外,手里酒杯一下子便掉到了地上,连忙跪在地上,表示愿意招认。来俊臣定了他的死罪,上报给武则天。武则天觉得周兴为她办了不少事,便免了他的死罪,改判充军,但他的仇家太多了,在流放的途中被人杀了。
    八年级古代历史故事4
    司马徽是汉朝末期的名士,他很善于发现和鉴别人才,因此人称“水镜先生”。他曾推荐过庞统给刘备。因避战乱,司马徽移家荆州。荆州当时是在刘表的统治下,洞达世事的司马徽看出刘表为人懦弱、不明事理,而且妒贤嫉能,在他手下一定不会有所发展,于是采取韬晦之计,佯愚装傻,不求功名利禄。
    因为他很善于看人,所以当地常有人来找他品评人物,问他某人如何、某人比某人又如何,司马徽一概不加评论,嘴里只是一个劲地说:“好,好。”他的妻子劝他说:“人家有疑问才来问你。你应该给人家分辨清楚。你只是一味说‘好’,这合乎人家来向你求教的用意吗?”司马徽回答说:“像你所说的这话,也很好。”
    有人错把司马徽家养的猪当成是自己家走失的,司马徽便把这猪送给了他。后来那人丢的猪又找到了,便很惭愧地来送还错认的猪,并叩头赔罪。司马徽反倒谦恭地向他道谢。有时候邻居在蚕将要吐丝的时候向司马徽借蔟箔(养蚕的器一具,用竹篾等编成),司马徽便将自己家蔟箔里养的蚕扔掉而将蔟箔借给邻居。有人对司马徽说:“凡是做有损自己而帮助别人的事,都是因为人家事情紧急,自己的事不急。现在你和那人都面临蚕要吐丝做茧,缓急正相当,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司马徽回答道:“人家从来没有求过我。现在有所要求,我若不答应,人家会感到很难堪。哪能因为一点财物而使人家难堪呢?”
    后来,有人在刘表面前推荐司马徽,刘表便和司马徽见了面。司马徽仍然装傻、装愚。刘表见过他后便对人说,世上的人都一爱一妄言一胡一说、夸大其词,这个司马徽只不过是个平常的小书生罢了!后来曹一操一大军南下,占领了荆州。司马徽被曹一操一待为上宾。当曹一操一正要重用他时,他却生病死去了。
    八年级古代历史故事5
    战国时期,有个人名叫苏秦,字季子,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曾与张仪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学成之后,他到各国去游说,希望各国的君主可以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却始终无所获。最后,他的钱全都花光了,只能回家。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邻居们也都在暗地里嘲笑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从此,他闭门不出,埋头苦读,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疲倦得直打盹,想睡觉,他就用冷水冲醒自己。但是,到后来冷水也没有什么用了,于是他想出了另个方法,准备把锥子,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了,再坚持读书。
    几年的苦读之后,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于是他再次去游说,后终于成为位声望颇高的大纵横家。
    东汉时期,也有个像苏秦样勤学苦读的人,他叫孙敬,字文宝,是当时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人如饥似渴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想了很多办法来刺激自己,但是到后来都失去了效用。
    他怕影响自己读书,就想出了个特别的办法。他找来根绳子,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头则绑住自己的头发。当他读书疲劳打盹时,头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自己马上清醒,再继续读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敬后来终于成为个大学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