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体教学方法
现今社会,提倡的是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一名合格人才,沟通交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实施教学方法的时候也会轻松容易一些,当前教学方法的现状也会有所改善。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语文文体教学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1小学语文文体教学方法
1、关注文体特点,发掘文本核心价值。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这方面的专业水准,做到对各种文体特点了如指掌,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发掘语文课文的核心价值。例如,在学习《匆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明白这篇文实际上是一篇散文,语言优美,文字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经过对《匆匆》这篇课文的文体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文字段落中感受到时光"匆匆"而过的无奈之感,例如文中"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光阴荏苒的无情与无奈,散文这一问题往往语言凝练,意境深邃,《匆匆》一文看似在写各种大自然的景物实际上都是在感叹时光的流失,这种形散神聚的特征正是散文的一大特点,当我们了解散文文体特征之后便更能理解《匆匆》所富含的感情。总之,关注不同文体的特点,并结合文体来赏析文章能够帮助我们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2、根据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语文教学法。
小学语文所涉及到的文体类型较丰富,例如神话、寓言、叙事类、散文等等,不同的文体有其不同的特征,把握其特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写人类的文章更加注重对人物各方面的详细刻画,例如人物的心理、神情、语言等,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理清与人物相关的主要事件,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特征和形象,另外,语文教师要详细对人物的心理、动作、外貌等进行剖析,将事件与人物的特点结合。
例如在学习《穷人》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了解到桑娜的不安、忐忑、善良以及渔夫的乐于助人、耿直、爽快。对于记事类文章,教师要缕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六大要素,理清文章结构,体会记事文章所想要表达的主体核心并从中提炼出道理、启示等。在学习写景类的文章时,教师明确写作的顺序,引导学生把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中感受景物与作者情感的交融,获得精神的享受。除了以上提到的文体之外,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其他文体类型,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逐渐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挖掘不同文体的思维训练价值。
小学阶段是一个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关注语文文体特征,充分挖掘不同文体的思维训练价值,将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小学生的见识和阅历都不够,遇到很多问题容易缺乏全面、理性的认识,而不同的文体则可以为学生带来多种看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体,系统学习文体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用文体思维来学习,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挖掘不同文体的思维训练价值需要教师多实践,多总结,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逐渐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抽象等能力,加深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理解,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2小学语文文体教学方法
(一)加强引导,正确认识语文的“学”与“教”
1、加强思想引导,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正确认识
现今社会,提倡的是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一名合格人才,沟通交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实施教学方法的时候也会轻松容易一些,当前教学方法的现状也会有所改善。
2、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在应试教育之下,不仅是学生学习理念,老师的教学观念也相对存在一些问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 7]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汉语的热情也会有所提高。
1、精心设计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教师不应忽视。教学中设计导语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并引导他们进入教师事先设定好的教学轨道。好的导语是成功的一般,因此对于教学导语的设计一定要用心。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变色龙》一文,先板书“变色龙”三个字,然后问学生见过变色龙吗,变色龙长什么样?以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未知寻根究底的欲望,同时升华出本文主旨。
2、因“时”、因“地”,运用有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不断发展更新创造的。在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地域语文教学方法都应该有所不同。综合多种因素,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因“时”制宜。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成分比重越来越大,多媒体支持下的情境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适用于教学当中,以景触情、以情触趣、以趣触思,多媒体支持下的情景教学更有利于现代语文教学。如在《黄河的主人》一文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教学,通过播放音频和视频,调动学生对外部事物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雄姿和气势,赞美了艄公机智勇敢敢为战胜险恶的大无精神。
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的教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其丰富的生活体验、独特的地理优势,将其与语文课堂联系起来。偏远地区的地方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课外读物,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多拓展他们的课外知识。
3、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的“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有必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动“互动对话”,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互动对话”这一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参与,控制交流时间,以保证学生的高效学习。
(三)改善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
1、德育、智育等均衡发展
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倡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据调查显示,在新课改下,仍然还有很多学校其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教育工作者只重文本知识,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素质教育下,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范围是很有必要的。大量的阅读可以促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3小学语文文体教学方法
一、 叙事类文本教学,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
叙事性文本,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叙事性文本主要包括故事、散文、小说等。这些文本题材不一、内容各异、形式多样,但有以下四方面鲜明特点:引人入胜的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比较鲜活的形象、丰富多彩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些目标中也隐含了叙事性文本的训练要点:在阅读全文、大体理清思路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文章的主旨所在,然后再抓住与主旨休戚相关的部分场景、人物、细节等读、思、议。并设身处地地以文章作者的视角及情感或褒或贬,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
1、透过事件,把握形象
叙事性作品有四个要素——时间、人物、情节、场景,但根本要素还是事件和人物,所以叙事性作品“人不离事,事不离人”。例如《理想的风筝》叙述了刘老师对于一条腿的解嘲,靠一条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且跳跃旋转多次地为我们讲课,以及每年春天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的情形。
文章分别从工作和生活两方面选取典型事例丰满人物形象。阅读这类文本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事件大致梗概的基础上,明确人物与事件的主从关系,让他们透过事件全程,感受人物的品质特征。从而为后面进一步深入感悟具有无限人格魅力的“师恩”作好铺垫。
2、深入细节,体悟特点
细节是指叙事性作品中的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也是读者感悟人物的抓手。抓住了细节,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推敲品味语句的过程中感悟文本的真谛。如教学《理想的风筝》,在“谈腿疾”、“写板书”这两件事中,笔者分别抓住“笑”和“转”,感受出刘老师的乐观、坚强与大爱。“放飞风筝”片段,师生则重点关注了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亲手制作、亲自放飞、亲自追线。
3、读写迁移、活化积累
对于文本的解读与学习,其终极目的并不在于只是形成知识积累,而在于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活化,使能力上有所提高。不同的叙事类课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叙述方式而言,有顺叙、插叙、倒叙、平叙等;就修辞手法而言,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就写作方法而言,有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教学时,教师要相机渗透写作知识,注重写法迁移。如《水》一文中,缺水是痛苦的,全文却无一苦字,反而写了雨中洗澡之乐和勺水冲凉的舒服,反衬的表现手法就值得效仿。
二、 说明性文本教学,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翼
说明性文章在语文教材中也是比较常见、实用的文体。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
1、了解说明的方法
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
师:“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同学们发现这句话的特点了吗?
生:句子中运用了许多数字。
师:对呀,这就是一种说明方法,知道叫什么吗?——“列数字”,从这些数字当中,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呢?
生:我读出了这座金字塔很高大。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把这句话的后半句去掉会怎么样?
生:146米到底有多高,我们就很难把握。
师:是呀,这就是数字的魅力!知道后面这部分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作比较”。
师:列数字和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说明方法,我们写作文时经常用到。让我们把这些数字放到这句话里,好好读一读。
瞧,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轻松掌握了说明方法。
2、感知表达的准确
说明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科普类的说理文,措辞一定要严谨。如《恐龙》一文中写恐龙吃食一段:“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为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笔者采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删改比较的方法。“恐龙以吃植物为主,也有食肉的。”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知道“大多”一词不可删去,意思是大多数恐龙主食是植物,但有时也吃肉,删去“大多”就改变原意了,用上“大多”,语言才准确。而“专门”一词删去虽未改变句意,但不能强调出这些恐龙只吃肉不吃植物。
3、关注仿写中习得
如何将书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比如学习了《秦兵马俑》,文本的第二自然段,介绍秦兵马佣规模宏大时,在总写三个坑面积的基础上列举了一号坑,这里除举例子外还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教师可布置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一处地方,也用上一两种说明方法。使学生素养在仿写中提升。
三、 诗歌类文本教学,追寻阅读教学的诗情画意
1、咬文嚼字,理解诗意
理解古诗词,重在突破那些学生感到生疏,古今意义有别、词序颠倒和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首先要正确释词,防止误读。如《所见》中的“歌声振林樾”的“樾”,《观书有感》中的“鉴”,准确解读这些生僻词语,是学习古诗绕不去的坎。还有些词语,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如《闻官军收河北河南》中的“妻子”,在古汉语中并非“老婆”一人,而是“老婆和孩子”的合称。这两类词语必须让学生准确理解。有些古诗词,由于平仄、字数、情感表达需要,作者会有意调换词序、省略字词,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采用“调”“换”“补”的方法,帮助理解。如《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翻译时,需要指导学生依据整首诗的内容和插图,调整“石径”“远”“斜”等字的位置,还要添加上被省略掉的内容,最终才能建构正确的理解。
2、抓住“诗象”,想象悟情
诗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才能入境悟情。笔者教学《石灰吟》时,抓住“诗象”这一中介,这样教学:
师:《石灰吟》这首诗其实就是于谦整个人生的真实写照。看看提供的资料,再读读这28字,此时在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于谦?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志向远大的小于谦。十二岁目睹煅烧石灰的场景,便欣然作诗表明志向: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石灰精神的人,不怕千难万险,只为留白人间。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刚正不阿的官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自己最终考取了功名,步入仕途,原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抱负,造福于一方百姓。没想到官场却如此的黑暗和腐败。但为了天下黎民百姓,他不畏强权、清正廉洁。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一身正气的民族英雄。因为小人的陷害,他被昏庸的皇帝判了死刑。行刑台上的于谦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誓言“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片段中学生眼前出现的是一位志向远大、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民族英雄——于谦,虽已离去,但他不畏权贵、清白高洁的节操将永存世间。诵着此诗,一种莫名的感动与崇敬之情涌上心头。这莫名的感动与崇敬之情是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时,学生才能浸润其中,见诗人所见、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叹诗人所叹。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也就在“象”的召唤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3、重视吟诵,诵中抒情
“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语)意思就是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以及音韵美和节奏感等,不诵读几乎体会不到它的妙处。古诗词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因此,诵诗更是古诗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对诗歌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吟诵,甚至吟唱,体会诗歌的意韵及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4、拓展迁移,升华情感
拓展的渠道有二,一是同类链接。比如题材相同。如在教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选择《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诗,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交流、讨论这三首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对送别诗有了整体的把握。另外布置学生在课外搜寻更多的送别诗,如《别董大》《泊船瓜洲》等,进行拓展阅读、比较它们的异同。再如作者相同。很多诗人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作品,学一首诗,带出一位诗人的各类作品,对诗人就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二是迁移实践。当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如赛诗会、制作诗画、创办诗报、写诗或撰写古诗研究类调查报告等,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四、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阅读教学研究的新视域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用性特征十分明显。
1、明确要求,把握目标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是对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提出的目标。明确课标制定的宏观目标,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2、选好文本,开发资源
(1)挖掘语文教材资源。苏教版教材,在一些课文后有“阅读链接”,如“作家卡片”“名著博览”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学生阅读,为文本学习储备些信息。也可以自己对课文内容进行增补。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莫高窟》等写景类文章时,可以增补相应的导览图。这样既方便学生借助导览图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同时也便于教师以小导游的形式组织阅读,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强阅读的愉悦。而说明性文章,诸如《恐龙》《麋鹿》《埃及的金字塔》等文本可以配以图表、数据,让学生在鲜明的数据和形象的图表中感受事物的特点。
(2)整合其他课程资源。比如,小学课本中数学和科学学科的文本大都是以图、文字、表格等相结合的形式出现的,我们也可以将其改编,为语文所用。
(3)活用生活资源。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被广泛应用,说明书、旅游导览图、安装图等都是训练的好材料。如旅游之前做一做旅游攻略,读一读相关地图、景点信息、路线等;家里买新电器了,读一读产品说明书等:让学生真切感受“非连续性文本”与生活息息相关,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渗透方法,指导阅读
(1)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图文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从而,比较快地得出结论。
(2)进行信息整合。首先,通读,知大意。其次,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项目。最后,选择信息针对问题进行整合。对于由多个材料组成的文本,要善于比较,分辨它们的异同,形成自己的观点。
(3)尝试简单推论。首先要指导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本大意,接着要找准关键项目,最后作出自己的准确判断。比如售楼,一个售楼广告,可能有许多描述这个楼盘绿化如何美丽、设施如何先进之类的语句,但关键信息主要是地段和价格。有些楼盘广告陈述得非常诱人,但可能地段偏远,或者价格高得令人难以接受。面对有些广告,则需要分辨其中是否有虚假成分。另外,评价跟进,检测达成,以便适时改进教学。
4小学语文说明文文体教学方法
1、 理解——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为了清楚明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作者会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而说明文教学时,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的。
如《鲸》的第一自然段作者集中笔力说明鲸很大,为了说明这一特点,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方法来说明鲸很大这一个特点。如果把文中“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颚,四个人围着桌子做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去掉,与原文表达效果有什么区别。学生在对比中明白,作者着力于此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告诉读者“鲸很大”,更是通过一次次的强调,让这个特点一次次撞击读者的内心,从而明白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特点时的独特作用。
2、 内化——体会语言的严密准确
说明文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可以任由思想驰骋,恣意夸张,说明文的语言必须严密准确。如何带领学生去体会说明性语言的这种特色,是属于语文本体性的内容,是说明文教学课堂的重头戏。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无误首先体现在那些列举的数字之中,而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严密的是文中的一些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副词或形容词。如《只有一个地球》中,“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句中“至少”一词,本身极其普通,可是在这里却对于句子表达的准确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去掉“至少”,对比朗读,体会表达效果,从而明白,作者用它强调了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过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强调了地球对于人类的性,照应了课题“只有一个”。
3、 提升——获得提取信息的方法
前面已经讲过,说明文文本信息含量大,怎样迅速地从中获得准确的信息,这是读懂说明文的当务之急。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之中,很容易把这个环节变成纯知识的了解,而忽略了交给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
如《新型玻璃》一课,有这么一道课后练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上课的时候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填表,反馈答案。这样,这节课无疑变成了一节讨论新型玻璃的科学课。其实教师可以这样调整——因为面对的是五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自制表格完成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确定教学的重点。
通过交流,不难发现学生在每种玻璃的作用和特点上有混淆。面对这些情况,在学生交流答案的时候,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找到这些答案的。于是学生会把自己思考的过程说出来。如文章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学生是抓住了每自然段段首的短语“另一种”“还有一种”等,这些提示性的词语来理解的,教会学生浏览课文时抓关键词的方法。而对于怎样区分特点和作用,相信有学生会在练习中发现,作用是着重讲这种玻璃用在什么地方,培养学生对比思考的习惯。
教师的课堂应该致力于学生的阅读障碍处,及时交给他们方法,生生互动,取长补短,相互影响。长此以往,学生能够获得阅读的方法,提升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4、 迁移——领悟布局谋篇的技巧
说明文以条理清楚、思路清晰见长,而我们小学课本中收入的说明文,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作者不仅仅在语言上下足了功夫,其巧妙的布局谋篇更是让人心悦诚服,是学生习作的好蓝本。
如《鲸》,作者从大小、进化、分类、吃、呼吸、睡觉、繁殖等方面介绍鲸,文章结构清晰,可引导学生领悟介绍动物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从而迁移运用。
又如《假如没有灰尘》,为了吸引读者,作者欲扬先抑,先写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灰尘的讨厌,继而笔锋一转出新意,用假设法写出灰尘的作用,让学生一下子明白,原来讨人讨厌的灰尘竟然是我们生活的大功臣。同时学生也明白看待事物要用辩证的思想,一分为二来看,学会从多个角度看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这种布局谋篇的妙处后,引导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运用。
小学语文文体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