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学习方法


    九年级是中学阶段的最后一年,面临升中考的压力,在这重要时期里,我们应该怎样学好九年级历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历史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单元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单元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1919年6月
    ⑵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1922年
    ⑵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四单元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九年级上册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第一、要预习,预习主要是知识准备,即上课前独立地自学好上课内容。调查结果显示,预习是最容易忽视的学习环节,只有不到20%的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预习就是象农民种地要备耕;工厂生产要备料;军人打仗要备战一样。要想学好,学得主动,必须重视课前预习。预习就象战前的火力侦察,可以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通过预习可能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
    预习主要是学会阅读教材,目前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即把阅读教材简单地理解为背教材。实际上,中学历史教材的语言是两种语言,即叙述性语言和结论性语言。叙述性语言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过程的描述,这部分内容只要了解,而不需要记忆的。如北师大版历史第3页的第二自然段“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而这些思想正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结论性语言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过程或某一历史人物的总结和评价等,这部分内容既要记忆,又要理解掌握的。比如:北师大历史第11页的最后两自然段,主要介绍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因此,如果不能对历史教材中的两种语言进行有效区分,区别对待,一是大大增加了记忆量,增加了负担,二是对于重点要理解记忆的部分又没有强化,会降低听课的效率。
    第二、课堂上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如:北师大版七年级复习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关于从秦朝到清朝如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一问题: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建立了中朝;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有很多同学知道有这回事,但是不知道一一对应,以致考试时闹出了笑话,秦始皇就废除了丞相,明朝设三公九卿制度等等。
    第三、课后要背教材,每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背的时候我建议学生通常先读一遍要背的内容,然后边写边记忆。过一段时间后,再在脑子里如放映电影一样地重过一遍。由于记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其间伴随着遗忘,所以在进行下一步的时候,有必要再对前边的内容简略地重复一下。记忆就是这样在迂回中不断前进的,效果不错。在记忆过程中也有多种方法。下面说几种常用的记忆方法,如记理论性的知识时,要注重理解性的记,通常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或是引出具体的实例,这样有助于使干瘪的理论的种子在大脑中萌发出芽。如:北师大版九年级第14页:《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中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对《权利法案》的理解,就是“国王统而不治”。对于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我们就联系西方一位法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说“如果英国议会把一份国王的死刑判决书放在女王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通过这句话我们就能想到“虚君”这一特点。如记忆过程性的知识时,可以将自己置于当时的环境中,即幻想出一个场面,而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比如北师大历史九年级第十五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中关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作用时,就可以把自己放在当时的环境中,设想自己是黑人奴隶听到宣言,应该如何做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就很容易理解美国内战北方胜利的原因了,这也算是一种联想式记忆法吧。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答
    1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二、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
    1. 背景:(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3)1917年4月,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国,受到广大工人和士兵的欢迎。
    2. 经过:(1)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2)爆发:1917年11月6日(俄历十月,故称为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阿芙乐尔号巡洋舰)。(3)胜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4)参与者:工人、革命士兵。 (5)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6)性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7)任务:推翻临时政府。(8)结果: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3. 巩固措施:①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②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进行三年国内战争。
    4.结果:1917年至1920年,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苏俄)。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补充:十月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经济上: 实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领导人:列宁。
    (3)实施时间:1921年——1924年。
    (4)内容(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6)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政治上: 苏联成立:(1922-1991)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二、(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经济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特点重点发展重工业。
    作用: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政治上:1936年新宪法颁布
    ①内容: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②意义: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形成)
    三、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2)存在严重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启示:国民经济比列要协调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经济要保障农民的利益
    中考历史问答题该如何解
    问答题是传统的大型主观性试题。特点是知识容量大,并有很大的空间供分析问题能力的发挥。所以问答题主要是考查"综合应用能力"。它不仅适用于大跨度的历史问题,也适用于阐释历史理论问题和涉及情感价值观的问题。
    由于其知识的容量和分值较小的原因而有别于大型主观性试题。此题型的功能定位于"应用能力"考查层面上。即解题的过程应体现知识的迁移,需要运用各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主要包括叙述题(或简述题)、评述题、比较题、综合比较分析题和材料式问答题等。
    问答题的解答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审题。在审题中,要审“求答项”、“限制项”、“中心项”、“提示项”各是什么?还要审每小问后面的分数,比如是5分,如考生已知道了四点,那么很可能还有第五点。其次,根据审题的结果,也就是题目的要求,从头脑中,从书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第三步是打草稿,打草稿并不是要求写出答案的全部,只要求写出几点,每点用几个字概述,点明即可。第四步是正式答卷。第五步是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审题是否正确?(即答案是否合题意)有无错漏之处?有无错别字等。
    审题时,首先要注意问题的基本结构、要求范围,包括时间、空间等因素;其次,分析提示语,如试述、简述、概述、阐述、指出、简答等等,围绕设问把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史实、知识点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每点点到为止,按题目要求不必展开的可省略:又如有说明、证明、解释、评论、评析、你认为等提示语的题目,可依据史实,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对某些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对有比较、对比、区别、相似、有何异同等提示语的题目,可运用类比法或对比法,通过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答案。
    问答题的类型:
    (1)叙述类问答题。这是问答题最基本的题型。它主要是对教材中重要知识形成完整记忆,对重要历史事件等准确记忆与理解,形成关于这一事件的知识体系。答题时,可完全照教材抄下来,注意条理清楚、文字准确、紧扣题意、逻辑严谨。
    (2)归纳概括类问答题。是从数量较多的或反复出现的类似的历史事实中,或把时间、空间上较分散的历史现象加以选择、提炼,形成集中的、一般性的认识、观点。它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归纳、概括、再现、再认的能力。解答时注意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和特征,突破、重组教材叙述,形成更深层的知识系统,抓住事件性质——进步的,事件时间的限制,对连续几组问题,条理清楚,前后分段,以基础知识为依托、概括、归纳、总结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等,较完整地解答问题。
    九年级上册历史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