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2020考纲
勤奋,是学习的必需品。不论你天赋高与低,无论你聪明或愚钝,只要勤奋,就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现在许多优秀的学生,他们天赋都很高吗?不,不是的,他们都是正常的智商,而正是凭着勤奋、靠着超人的努力,才取得了令我们惊叹的好成绩。一份好的历史复习提纲,能够提高我们的复习效率。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0年初三历史复习资料考纲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他们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他们冲破顽固派的阻挠,掀起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三个内容:①近代工业的创办(核心)②新式海陆军的建立③近代文化教育制度的兴起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目标,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的: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洋务派又以“求富”为目的,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
: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
困难:1.传统势力阻挠2.资金不足,原材料短缺,运输问题3.外国侵略势力破坏。
引进机器工业,培养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派用新式枪炮、轮船装备军队,改造陆军,建立新式海军。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创办一批培养翻译、军事、工业人才的新式学堂,初中化学,并派人出国留学。
作用: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没使中国走向富张道路。
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
汉阳铁厂:当时亚洲的钢铁厂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世纪后期发生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的局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北魏建立以后,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迅速发展为一座壮观城市。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实行改革,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初二;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1919年,战胜国与德国签暑了《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和约内容主要包括: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3)废除德国的普遍仪务兵役制。4)德国应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
2、1922年,美、英、法、中等九国签暑了《九国公约》。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3、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世界历史的新秩序、新开端,要记住这里点,记住历史的辉煌。
收复新疆
1、“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歌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我国西北的门户。
2、新疆危机:
<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
<2>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初二,妄图分裂新疆。
3、“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保东南海防;
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②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③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
5、历史意义:
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6、评价左宗棠:
(见课本第15页自由阅读卡,见课本13页画像。)
左宗棠是湘军的重要将领,后做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和李鸿章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但是左宗棠与李鸿章在对待外国侵略的态度是有很大不同,左宗棠对外国侵略势力主张抵御,是抵抗派的将领,左宗棠认为新疆乃西北屏障,新疆一失,必祸及内地,因此,他坚决主张出兵新疆,驱逐外患,收复失地,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初三历史复知识点考纲
一、文艺复兴
1、背景:14世纪前后,意大利兴起了手工工场,开始产生新生的资产阶级,他们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由于中世纪,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以至使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辉煌黯然失色乃至湮没,封建教会对人的思想禁锢,使欧洲文化发展陷于停顿)的控制,要求(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中的幸福。
2、指导思想(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3、含义: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发起了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人们把这场运动称为文艺复兴。
4、实质: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的兴起
5、时间与范围:14世纪首先兴起于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6、作用:解放了人们两方面的思想,一是对人自身的认识,二是对自然界的认识。
7、代表人物及作品:
(1)但丁: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早期代表,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的一位诗人。他创作的《神曲》,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会的厌恶,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
(2)达.芬奇: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大师,文艺复兴早期代表。他的代表作品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他的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完美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3)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文艺复兴晚期代表,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等。他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作品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8、文艺复兴历史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9、对文艺复兴运动的认识:
是人类文化的创新运动而不是复古,14--16世纪,欧洲许多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充分发掘和继承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要求自由的愿望。它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打破中世纪以来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
10、文艺复兴首先发生意大利的原因:(1)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早期资产阶级)。(2)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希腊文化的中心地带。(3)东罗马帝国灭亡后许多学者纷纷逃到意大利,带来了大量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
二、新航路的开辟
1、背景:(1)15世纪,追求财富的欧洲人梦想去东方发财(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对黄金财富的狂热追求)。(2)马可.波罗行纪关于东方财富的夸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垄断了东西方陆上交流的通道。(4)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
(5)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认为地球是圆的)。(第4、5点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2、最早进行新航路开辟的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
3、航海家和航线:
(1)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从西班牙起程,开始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和海地。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
(2)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非洲大陆西海岸,到达印度洋。
(3)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到达印度。
(4)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完成了横渡大西洋、太平洋的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意义: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5、对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路的评价:
哥伦布发现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灾难,加剧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同时在客观上掠夺的财富成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必须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进步性。
6、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历史影响
①为欧洲国家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给亚洲、非洲、美洲带来深重灾难。②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把世界逐渐结为一体,对欧洲以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③使欧洲航运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国、荷兰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
7、新航路开辟与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作比较
①目的不同:郑和下西洋目的是为了显示国力和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是为了掠夺财富和开辟殖民地,发展资本主义。②规模不同:郑和下西洋总共七次,每次都有几百条大船,两三万人,规模很大;而新航路开辟时,各个航海家航海次数少,每次都是几到十几条小船,规模较小。③时间不同:郑和1405年就开始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④影响不同: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但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没有多大影响;开辟新航路则为欧洲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促进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
2020年初三历史复习考纲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1933年)
一、从繁荣到危机(1929——1933年)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不协调)
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黑色星期四)
2、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和手段:国家干预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主要措施
(1)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恢复银行信用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公平竞争,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规定最低工资、限制工时;《全国劳工关系法》
(3)通过《农业调整法》,调整生产和销售,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4)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工程。
(5)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应急的救济机构等。
3、意义
(1)积极: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美国人民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未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建立: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2、政策: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中下层民众不满;群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
2、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措施
(1)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共
(2)焚烧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3)掀起反犹狂潮
(4)发展军工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内阁制定夺取满蒙,再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政策。日本受到经济危机重创。
2、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行动:制定《国基准则》。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8)
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东方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2、全面爆发: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主要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太平洋战场
4、战争进程
(1)1940年攻陷法国
(2)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计划)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虎!虎!虎!),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规模。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2、转折点: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战场)。
3、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垮台。
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联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1)目的: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问题。
(2)时间:1945年2月,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
(3)内容:①彻底打败德国,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3、战争结束: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1945年8月美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8月15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4、二战的影响: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灾难(人口、财富、环境)。但击败了法西斯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