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一课知识点


    爱因斯坦有个成功的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这个公式指明事业成功的三要素。对于学业来说,成功也有三要素:学习成功=心理素质十学习方法十智能素质。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第一课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历史第一课知识点1
    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是由于日本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战争爆发时间:1894年7月
    第一阶段:平壤战役,黄海战役
    第二阶段: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高一历史第一课知识点2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高一历史第一课知识点3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825年,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三大思想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B、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
    ②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共产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③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_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共产主义。
    C、影响: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法国失败,第三共和国的成立,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反动政策。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
    2)、革命措施
    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的国家机器。
    民选供职人员,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在经济建设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维护工人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3)、失败
    主观原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取得联系,更没能发动广大农民;
    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还不具备_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4)、意义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它的经验教训是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政治 ①腐朽的沙皇制度占统治地位,是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②俄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国内矛盾尖锐。
    ③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主观条件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2、十月革命的过程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结果:_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2)、《四月提纲》的发表 (列宁)
    内容: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事件 结果: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平夺取政权已经不可能。
    4)、十月决议 内容:举行武装起义,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5)十一月起义
    攻打东宫
    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具体内容P128)
    内容:《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选举产生了第一也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意义: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
    3、意义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世界: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