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册必背知识点总结


    学习这件事,无论走哪条路,目的地总是一样的。那就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基本能力,端正思想(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需要每天坚持,不可一蹴而就。坚持到底就可以独占一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下册必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一地理下册必背知识点总结1
    (一)昼夜交替
    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高一地理下册必背知识点总结2
    (1)褶皱的概念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2)褶曲的基本形态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背斜的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褶皱山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褶曲形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形形态
    未侵蚀地形侵蚀后地形
    背斜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老,
    两翼岩层新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新,
    两翼岩层老谷地向斜轴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高一地理下册必背知识点总结3
    1.判断南北极
    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维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