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学年地理的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它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学年地理的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学年地理的各章节知识点总结1
    (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1.震前--防震准备--通常以家庭为单元
    2.震中--避震
    (1)十几秒预警时间:是跑还是躲,瞬间抉择
    (2)室内避震--"伏而待定":就地躲避,利用三角空间,蹲或趴下,护住头部。
    (3)室外避震--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3.震后--自救与互救
    (1)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
    (2)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3)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
    (二)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汛期天气预报;二是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三是准备逃生物资。
    2.洪水应急
    措施: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3.洪水中的救助
    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三)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①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②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③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高二学年地理的各章节知识点总结2
    1、区域
    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
    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_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
    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x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二学年地理的各章节知识点总结3
    (1)复种制度,即复种。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作物一次以上,重复种植的制度。一年种植作物两次或三次的复种,称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两年内种植作物三次的复种,称为两年三熟。复种次数的多少受各地的自然条件,特别是热量条件、各地的积温数及生产条件制约。我国的积温数北方少而南方多,比如,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积温逐渐增加,东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在1600℃~3400℃,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为3400℃~4500℃,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积温为8000℃,为一年两熟或三熟;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南部及云南南部积温为8000℃以上.为一年三熟。一年种植四次以上的复种,主要用于蔬菜栽培。
    (2)复种指数全年内作物的播种面积为2000亩,耕地面积为1000亩,复种指数为200%,说明该生产单位种植农作物平均能达到一年两熟。耕作制度也叫
    “农作制度”,是耕种土地、栽培作物的总方式。它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采取的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
    (3)耕作制度由作物布局、轮作制度、复种、间作、混作、套种、土壤耕作、施肥和灌溉制度以及防除杂草等几个环节构成,其中以轮作制度和作物布局为中心环节。通常以各地区的作物复种轮作方式来表示该地区的耕作制度。例如,我国长江流域一般以水稻和冬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的主要种植方式,来代表这一地区的耕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