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历史知识点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任何科目学习方法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断的记忆与练习,使知识刻在脑海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第一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6.3;道光帝、林则徐—义律;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向中国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牟取暴利。
    4、鸦片的危害:①大量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②严重摧损了吸食者的体质,使之家破人亡。
    5、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①1840年6月爆发;②1841年初占领香港岛;③1842年,中英议和,签订《南京条约》(性质:中国历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内容:①赔款2100万元;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商品所缴纳的税款,需从英国商定)。
    6、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太平天国起义:
    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加重农民负担,人民奋起反抗。过程:
    ①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②1853年,占领南京,改天京,建都,后开始北伐、西征;
    ③1860年,逼近上海,列强组建洋枪队,美国人华尔统领;
    ④1862年9月,在清溪击毙华尔。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修约失败。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1856.10-1860.10,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1860年,先后占领天津、北京,咸丰帝逃到承德,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成立1949.10.1
    1、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内容:(通过-选举-决定-建立)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席③决定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3、意义
    (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注意理解)
    ①对国家的影响: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②对人民的影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外(国际):
    ①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二、巩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代表:1951、阿沛阿旺晋美
    (2)意义: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大陆统一,民族团结。
    2、抗美援朝
    (1)必要性(原因):美国入侵朝鲜和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安全
    (2)时间:1950.10——1953.7
    (3)司令员和军队:彭德怀和中国人民志愿军
    (4)意义:
    ①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②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③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
    3、土地改革
    (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土改)
    (3)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意义(祥见课本13页)
    ①对地主和农民的影响:消灭地主,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②巩固人民政权
    ③推动了农村和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初二历史简单却也需要学习方法
    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
    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2)美国为什么要(1)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四、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
    1、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对比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