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对待差生
数学教学如何对待差生?差生的存在,是教师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教师必须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才能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成绩。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数学教学如何对待差生
(1)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认真学习,勇于实践,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减少差生的出现,才能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2)教师必须做认真的反思,包括每节课后的反思,阶段性的反思。一定要发现教学方面的问题,对导致一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好的问题,要及时纠正、改进和弥补。否则,时间长了,就有可能使个别学生成为差生。那种老师不想自己教得如何,而把学得不好的责任都推给学生的做法是错误的。
(3)初中开始阶段一定要放慢授课速度,使全体学生都学会后再进行下一节的学习,防止开始阶段就出现很多差生。如果学生开始阶段都有好的成绩,无疑会使他们信心倍增,劲头更足,对后面的继续学习会产生良好的作用。如果开始阶段就有一些差生出现,他们后面的学习会变得更加困难。
(4)兴趣是入门的先导,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数学的抽象性造成了部分学生理解掌握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要依据教材,应用现实生活中生动有趣的问题、现象去设计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好教具、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趣味性。这样可以吸引差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教材内容方面考虑:对于知识形成可以用发现模式、自学模式、结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更多的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经常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当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模式,针对教学实际,重新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开拓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探究,教师能适时、正确地运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方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其次,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
教师如何以创造性的教去促进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学呢?我认为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能引发创新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因素,不断激发学生去创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即是数学学习的价值观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既要依据课程标准,又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课堂范围进行拓宽,在课堂中引入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读中有思、行中有思。第二,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课堂主体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者指导者的角色。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与认可。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对学生在课堂中发表的不同意见要认真倾听,并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与认可。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培养创新潜质的基础。
让学生自己当老师
强调能者为师,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直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这不仅不能埋没教师的地位,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一题多解、一题巧解,可以采取学生交流、讲解的办法。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解法的展示,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灵活性,增强了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另外一部分学生的信心。好的解题方法不仅能事半功倍,而且还能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伴随着巧解题目成功的喜悦,又必然激励学生去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使学生在"求技巧→兴趣→再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好奇生疑, 在“奇”中启思维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铺陈设疑,让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多提问,并发表新见解。
比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摸一摸黑板的表面,在让学生去摸一摸课本的表面,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物体的表面。由于这些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得出面是有大有小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还能想到什么,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篮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茶杯的表面是什么样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适时地引导,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注重灵活模仿,在“仿”中出新意
说到模仿,可能都会觉得这是和创新相反的行为,但模仿中也可以有创新。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运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有思考地,灵活地进行模仿,在模仿中进行创新。
比如,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这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猴妈妈准备了4盘桃子,每个盘里都4个桃,想给它的四个孩子吃。猴老大吃了1个桃,还有几个?让学生列式,然后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还有3只小猴的吃桃情况,并列出算式。学生可以继续往下说:猴老二吃了2个桃,还有几个?猴老三吃了3个桃,还有几个?猴老四吃了4个桃,还有几个?学生后来提出的三个问题都是稍微进行了一点改变,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的表现。
数学教学如何对待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