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小结


    预习是学习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必不可缺的一步,可惜很多学生都没有预习的好习惯。预习到底有什么用呢?预习就相当于跑步中的抢跑,提前比别我跑了,当然更容易超过其他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小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小结
    1、每天的预习时间安排:
    每天的复习时间之后进行预习。
    2、预习要仔细。
    预习时,先以章节为单位通读课本,了解大概内容,插图、插图下面的标题或解说、每页底部注脚等不要疏漏。
    3、对于无法弄懂的地方,用铅笔画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解或课前找同学讨论。
    4、各科预习侧重点:历史、政治默看书本;英语看、读单词表,然后看课文,把生词的中文注释标出来,还要听音频并朗读课文;数学预习重点在于对知识的思考。
    5、对于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可以在纸上列一个图表,分层次讲知识点列举出来。
    6、养成超前学习的习惯:一般在一个学期刚开始,甚至在学期开始前的寒暑假,就借来课本,进行预习。
    使用这个方法去预习,坚持下去,你的学习成绩就能快速进步。一定要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这点极为重要,切记切记。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的方法
    1、粗读预习。
    先把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精读一遍。用红笔标出重点问题,用其他颜色的笔标出疑难问题。
    2、查漏补缺阶段。
    知识一般都是有一定的关联性,新知识需要很多旧知识作为基础,针对自己理解不透彻或遗忘了的旧知识,及时查阅有关学习材料,进行必要的复习。
    3、预习复查阶段。
    解决完学习障碍后,回过头来再看书,如果里面有不清楚的问题,可以记下来,或做出重点听课标记。
    4、验收阶段。
    把上面的步骤做完以后,预习的也就差不多,基本上完成了,请合上书本,把刚才看过的内容再回想一遍:本章节讲了哪几个问题,重点概念是什么?主要思路是什么?还有哪几个问题不清楚等等。这样预习的效果会更加好。
    高中做好预习课文方法
    1、预习习惯的养成。
    对于预习,很多同学做一两天可以,但坚持不了太久。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养成预习的习惯,成为习惯以后,就很容易坚持下去了。
    预习久了成了习惯,你就会习惯优越。课前预习很重要,俗话说“23天养成一个习惯”,建议大家首先尝试每次学新课前预习的方法,坚持至少23天,你就能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了。
    2、预习的正确过程。
    预习的过程,其实说白了就是找难点,自己不懂的知识点的过程,在预习的时候,把所有不太懂的地方全部找到,在上课或课下的时候,把还不太懂的地方赶紧找老师或同学询问,消灭这些学习上的障碍。
    知道哪些知识自己不太懂,那么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有侧重的去听这些不太懂的知识点,学习效率就能明显提高不少。
    3、预习是可以复习一下以前相关的知识点。
    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很多新学习的知识都和以前的老知识点有关联,预习的时候,可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后相关知识点。
    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心理学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该有所准备,这就是“有备无患”。例如,篮球比赛之前,整个篮球队往往会事先对比赛的战术、对方的技术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这就是事先的准备。一个球队的输赢,事先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和打球一样,要达到有效率的学习,就要做好各种课前准备。这些准备包括心理准备、身体准备和知识准备。这里,最重要的是知识准备,也就是预习。
    预习就是课前自学,即在上课之前预先学习课本内容。预习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争取主动,可以增强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预习可以侃侃学习者经常去思考问题。因为在预习时,总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当新问题出现时,学习的第一行动就是想办法去解决它。因此,经常做课前预习,有助于巩固原有的知识,提高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强学习兴趣,还会提高自学能力。因此,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每个同学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
    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积极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破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力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