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总必修知识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小编整理了高二历史总必修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历史总必修知识点1
    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唐疆域:东北至黑龙江库页岛地区,西到中亚咸海地区,东到大海,南到南海。
    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
    ⑴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唐中期后出现藩镇割据)
    ⑵三省六部制
    演变:魏晋南北朝提出—隋发展—唐完善(太宗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
    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⑶科举制:
    演变:世袭制(战国以前)——按军工授爵(战国)——察举制(汉代自下而上推举,下级向上级推选,标准为才、孝、廉;东汉后以孝廉为主)——九品中正制(三国最初按才能,后按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建立科举制,隋炀帝创进士科;唐朝太宗设进士科和明经科,武则天创武举、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三级考试;明清衰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缺乏创新精神,人们成为皇帝的奴仆,阻碍社会进步;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产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
    士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壮大
    庶族地主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评价:明清之前(积极作用为主);
    积极: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繁荣
    消极: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明清以后
    八股取士,是维护____主义的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缺乏创新精神,
    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衰落——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原因:A.安史之乱(直接原因)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755-763),
    B.节度使(唐在地方设的行政长官)权力膨胀,地方财政不再上缴中央,
    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经常发动叛乱。
    危害: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使唐日趋衰落。
    农业:
    均田制,租(庸)调制
    内容:隋沿用孝文帝的均田制,变足调为租庸调。庸:纳绢代役;唐朝庸没有年龄限制。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
    纺织:缂丝
    陶瓷:A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称“邢白越青”
    邢窑(河北)白瓷,越窑(浙江绍兴):青瓷
    B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成产部门
    C唐三彩:黄、红、绿;造型多为马、骆驼
    手工业经营: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私营手工业发展,商品化程度加深。
    商业:
    发展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政治上的统一;
    ③唐时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官商分利,海外贸易;
    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发展表现:①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
    ②外商多,阿拉伯、波斯商人到中国,往来频繁;
    ③对外贸易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
    _海上陶瓷之路出现的原因:
    a唐朝经济繁荣;b陶瓷业发展;c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e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海外贸易;f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g唐朝对外交往密切。
    _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特点:广泛的对外交往,与各国交流;
    同亚洲国家交往最密切,重点在朝鲜、日本、东南亚;
    唐政府兼收并蓄,吸收外国先进事物,促进世界文明进步。
    形势:人员往来:遣唐使、留学生、商人;
    宗教往来:伊斯兰教在唐时传入中国(元更广泛),
    拜火教(波斯)
    佛教:玄奘取经
    原因:唐朝政治强盛,经济文化先进,吸引各国学习、贸易;
    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向西到西域,向东到日本;海上交通以广州(至东南亚)、扬州登州(至日本)为中心。
    疆域辽阔,民族关系融洽
    对外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政府政策。
    影响:对亚洲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促使唐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
    ④货币上,废五铢钱,通行开元通宝
    ⑤城市的繁荣:城市
    特点:城市中贸易场所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政府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县以下禁止设市;
    坊市制;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长安城布局:①宫城在最北,体现皇权至上(坐北朝南)
    ②市坊分开,有专门的贸易场所,体现政府对贸易严格控制。
    代表性城市:安史之乱前: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安史之乱后:扬州、益州、长安、洛阳(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丝绸之路:敦煌、龟兹、疏勒
    交通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文化:世界、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原因:
    经济高度繁荣;
    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稳定;
    统治者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
    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
    ①思想:
    三教合一: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②文学艺术:
    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张旭、怀素
    唐代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最能体现盛唐特点的是楷书。
    绘画:吴道子(唐)吴带当风
    唐诗: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原因: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科举制;继承前人成果;开明的文化政策;
    受各民族和外来文学艺术的影响。
    代表:边塞诗:王昌龄
    豪放派、浪漫主义:李白
    山水田园派:孟浩然
    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
    ③科技: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
    火药:孙思邈(唐初)《丹经》记载火药配方,唐末用于战争。
    高二历史总必修知识点2
    1.英法关系
    (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打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保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集团。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2.英德关系
    (1)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打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上,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30年代对德实行绥靖政策:对德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开进莱茵不设防区不予反击;对德入侵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制造慕尼黑阴谋;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却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
    (8)二战爆发后,英国逐渐坚定了反法西斯斗争决心:不列颠之战使德国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大西洋宪章》;参与发表华盛顿26国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阿拉曼战役战胜德意在北非的军队,北非登陆迫使德意军队投降;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相继参加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9)二战后,参与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在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
    3.法德关系
    (1)法国大革命期间,普奥首先组成联军干涉法国革命,后又积极参加反法同盟,多次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2)1814~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普奥等国操纵会议,通过对法不利的决议。
    (3)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结果法国战败,对德割地赔款。
    (4)一战前,法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三大矛盾之一,法、德分别加入互相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一战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终打败德国。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凡尔赛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开采德国萨尔煤矿,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巴黎和会后,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1923年法、比联合出兵鲁尔,造成鲁尔危机;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先后同比、波、捷、罗、南等国结盟;30年代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7)二战爆发前对德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初期在德国入侵下,法国灭亡,贝当在维希建立傀儡政权,戴高乐领导法国人民英勇抗德。
    (8)二战后期,与美英分区占领德国,参加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4.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许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5.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中国的争夺。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派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
    高二历史总必修知识点3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着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着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_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_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