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最新知识点


    对于学习,掌握相关的方法很重要。高中的你们面对生物学科有什么学习方法?快来一起分享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最新知识点,以供大家参考!
    高中生物最新知识点  
    (一) 观察类实验(6个)
    1.实验原理
    用甲基绿、吡罗红混(1)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
    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实验流程
    4个注意问题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以防止颜色的干扰。
    (2)用缓水流的目的:防止载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①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的盐酸:a.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使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③蒸馏水:a.配制染色剂;b.冲洗载玻片。
    ④吡罗红甲基绿染液:混合使用,且现用现配。
    (4)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只是量的不同,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即时巩固】
    (2014·长沙市模拟)下图表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基本实验步骤,对该实验基本步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制片,首先应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B.②表示解离,需要用质量分数8%的盐酸处理烘干后的装片
    C.③表示用缓水流冲洗,以免影响染色
    1.实验原理
    (1)观察叶绿体应选用富含叶绿体的藓类叶片或菠菜叶等。由于叶绿体本身含有色素,呈绿色,所以不需要染色。
    (2)观察线粒体应选用动物或人体细胞,如人口腔上皮细胞。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用于线粒体染色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2.实验步骤
    (1)叶绿体的观察:
    低倍镜观察:在低倍镜下找到叶肉细胞
    高倍镜观察:在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2)线粒体观察:
    制片
    低倍镜观察:找到口腔上皮细胞
    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呈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3.注意点5个
    (1)观察叶绿体应选用细胞内叶绿体数量较少、体积较大、叶片薄的植物(如苔藓类,黑藻,菠菜下表皮带叶肉细胞)
    (2)观察线粒体应选择无色细胞如口腔上皮细胞。不能选择含叶绿体的植物细胞,因为叶绿体的绿色会影响被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的观察。
    (3)该实验要保持细胞的生活状态,临时装片随时保持有水状态。观察线粒体需染色。
    (4)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对线粒体染色的活体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5)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双层膜是电子显微镜下能看到而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结构。
    【即时巩固】
    (2014·宿州模拟)下列有关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B.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或黑藻的叶,原因是叶片薄而小,叶绿体清楚
    C.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
    D.可用高倍镜直接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实验原理
    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
    2.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流程
    3.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有关的5个总结 (1)实验材料的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黑藻叶肉细胞)
    ①一般不选择细菌细胞,它能发生质壁分离,但现象不明显。
    ②不能选择动物细胞,它无细胞壁,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2)实验试剂使用
    ①使用浓度过高的蔗糖溶液(0.5 g/mL),质壁分离现象明显,但不能复原,因为溶液浓度过高,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②使用质量浓度为1 mol·L-1的KNO3溶液,因为K+和NO-3可被细胞吸收,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所以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尿素、甘油、乙二醇等现象同上)。
    (3)发生质壁分离时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外界溶液,原因是细胞壁具有全透性。
    (4)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移动是双向的,总结果是单向的。
    (5)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
    4.质壁分离实验的拓展应用
    (1)判断成熟植物细胞是否有生物活性
    (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3)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4)比较未知浓度溶液的浓度大小
    (5)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和蔗糖溶液)
    1.实验原理
    (1)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
    (2)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质)易被碱性染料着色。
    2易错点5个
    (1)解离时间要严格控制,解离时间不能太短,否则细胞间果胶未溶解,压片时细胞不易分散;时间过长则细胞分离过度、过于酥软,无法取出根尖进行染色和制片。
    (2)漂洗是为洗去细胞内部的盐酸,因此要保证足够的时间,否则会影响对染色体(质)的染色。
    (3)控制染色时间,染色时间不能太短,否则染色体或染色质不能完全着色;时间过长则使细胞核等其他部分充满染色剂无法分辨染色体。
    (4)对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观察不可能看到连续的分裂过程,因为在解离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我们观察到的只是一个固定的时期,要不断地移动装片,在不同的视野中找到各个时期的分裂图像,所以在制作装片时要让细胞分散成一层,这样才能找到各个分裂时期的细胞。
    (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因为间期历时最长。
    【即时巩固】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以下操作和结论正确的是( )
    A.剪取5 cm根尖,用15%盐酸和甲基绿分别解离和染色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高一生物知识点大全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