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大全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大全,以供大家参考!
    高二生物必背知识点大全
    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
    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
    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谱
    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
    ①、叶绿素a——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②、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⑵、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
    ①、胡萝卜素——橙_——主要吸收蓝紫光
    ②、叶黄素——_——主要吸收蓝紫光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⑴、提取方法:丙_做溶剂.
    ⑵、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离方法:纸层析法
    ⑸、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_混合
    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
    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
    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光合作用反应式:
    光能
    CO2+H2O——→(CH2O)+O2
    叶绿体
    光能
    6CO2+12H2O——→C6H12O6+6H2O+6O2
    叶绿体
    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y,1773—1804)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空气.
    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Ingen–housz)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Maye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⑴、饥饿处理——将绿叶置于暗处数小时,耗尽其营养.
    ⑵、遮光处理——绿叶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
    ⑶、光照数小时——将绿叶放在光下,使之能进行光合作用.
    ⑷、碘蒸汽处理——遮光的一半无颜色变化,暴光的一侧边蓝绿色.
    14、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卡门(M.Kamen)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氧气来自水.
    ⑴、同位素标记法三要点:
    ①、用途:指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②、方法:放射性同位素能发出射线,可以用仪器检测到.
    ③、特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不影响细胞的代谢.
    ⑵、用18O标记H2O和CO2,得到H218O和C18O2.
    ⑶、将植物分成两组,一组提供H218O,另一组提供C18O2.
    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植物释放的O2.
    ⑸、结果,只有提供H218O时,植物释放出18O2.
    15、卡尔文循环——卡尔文(M.Calvin,1911——)实验
    ⑴、用14C标记CO2得14CO2
    ⑵、向小球藻提供14CO2,追踪光和作用过程中C的运动途径.
    14CO2—→14C3—→14C6H12O6
    ⑶、结论:
    16、光合作用过程
    ⑴、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
    ⑵、光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一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分解水,产生[H]和氧气;生成ATP.
    ③、场所:叶绿体基粒囊状膜上.
    ④、能量变化: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化学能.
    ⑶、暗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二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固定二氧化碳生成三碳化合物;[H]做还原剂,ATP提供能量,
    还原三碳化合物,生成有机物和水.
    ③、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④、能量变化:活跃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⑷、过程图(P-103图5-15)
    二、应会知识点
    1、光合作用中色素的吸收峰(P-99图5-10)
    2、叶绿体结构(P-99图5-11)
    ⑴、具有内外双层膜.
    ⑵、具有基粒——由类囊体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3、化能合成作用
    ⑴、概念:指利用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的合成作用.
    ⑵、典型生物:硝化细菌、铁细菌、瘤细菌等.
    ⑶、硝化细菌:原核生物,能利用环境中氨(NH3)氧化生成亚_(HNO2)或_(HNO3)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
    ⑷、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也是自养生物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8.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9.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高中生物知识点大全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三、蛋白质的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免疫功能(抗体)
    四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NH2-C-COOH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H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