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的灯谜及答案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是我国很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那么你知道关于中秋佳节的灯谜及答案有哪些吗?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中秋佳节的灯谜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中秋佳节的灯谜及答案
    1. 嫦娥下凡(打一花名) 【答案】:月季
    2. 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答案】:花好月圆
    3. 明月照我还(打一明代人名) 【答案】:归有光
    4. 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答案】:赏光
    5. 寂寞嫦娥舒广袖(打一舞蹈术语) 【答案】:单人舞
    6. 华夏共赏中秋月(打一旅游用语) 【答案】:观光
    7. 中秋度蜜月(打一成语) 【答案】:花好月圆
    8. 清风拂面中秋夜(打一四字常用语) 【答案】:明月清风
    9. 一轮明月挂中天(打一四字股市术语) 【答案】:日涨盈亏
    10. 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 【答案】:当归
    11. 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 【答案】:软盘
    12. 中秋别后重团圆(打一影片名) 【答案】:第二次握手
    13. 中秋望月(打一《红楼梦》诗名) 【答案】:贾语村的,《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14. 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 【答案】:一节复一节
    15. 又是一年中秋月(打一历史名词) 【答案】:八一五光复
    16. 中秋月饼 (电脑名词一) 【答案】:节点
    17. 明天日全食 (打一字) 【答案】:月
    18. 长安一片月 (打《水浒》人物名) 【答案】:秦明
    19. 中秋朗月,宾主共赏 (成语二) 【答案】:正大光明
    20. 月是故乡明 (打一农业名词) 【答案】:光照
    21. 僧敲月下门 (打外国地名) 【答案】:关岛
    22. 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又甜又蜜。(打一食品) 【答案】:月饼
    23. 月有阴晴圆缺 (打经济学名词) 【答案】:自负盈亏
    24. 二月平 (打一字) 【答案】:朋
    25. 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 (打一字) 【答案】:腥
    26. 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 (打一字) 【答案】:崩
    27. 掬水月在手 (打一成语) 【答案】:掌上明珠
    28. 中秋月夜座谈会 (打一气象用语) 【答案】:明晚多云
    29. 同心改革为祖国 (打一字) 【答案】:中
    30. 一弯月照枝头亮,两颗星悬天下明 (打一字) 【答案】:秋
    31. 心已决断不宜迟 (打一字) 【答案】:快
    32. 休把旁人抬太高 (打一字) 【答案】:乐
    33. 十五的月亮 (打成语) 【答案】:正大光明
    34. 举头望明月 (打电影演员) 【答案】:高圆圆
    35. 敢上九天揽月 (打汽车名牌) 【答案】:凌志
    36. 得月楼前先得月 (打一字) 【答案】:棚
    37. 云破眉月倚西楼(打一字) 【答案】:私
    38. 明月松间照 (打摄影名词) 【答案】:黑白显影
    39. 月落日出雁阵业 (打一字) 【答案】:胭
    40. 九月初三月似弓 (打饮料) 【答案】:珍珠露
    中秋节习俗介绍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8]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中秋节的故事: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