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2020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1
    一、力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
    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2)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弹力
    1.弹性和塑性:(1)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2.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
    ①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形变程度等因素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③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所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测量范围,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③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且与被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三、重力
    1.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1)重力也叫重量。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g=9.8N/kg。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
    (1)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5.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2
    运动和力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的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 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单记为: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
    2.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3.二力平衡的应用
    (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接触并挤压。(2)接触面粗糙。(3)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分类
    (1)静摩擦力: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滑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滚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滚动摩擦力。
    4.静摩擦力
    (1)大小:0﹤f≦Fmax(最大静摩擦力)(2)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5.滑动摩擦力
    (1)决定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4)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大小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6.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代替滑动;④使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用气垫的方法)。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3
    压强
    一、压强
    1.压强:
    (1)压力:
    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
    ②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③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发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
    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是三峡船闸。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并且大气压强很大。
    3.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cm。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水银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1.013Xl05Pa=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
    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5)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4.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应用:抽水机等。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都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