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会考的知识点


    地理学科在高考中难度可以说是算的一号人物的,不过只要经过合理系统的学习,坚持不懈的研究期中所蕴含的规律,再结合地理所特有的特点,就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二地理会考的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初二地理会考的知识点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海南岛长夏无冬,黑龙江长冬短夏。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东南沿海山清水秀,西北内陆沙漠、戈壁广布。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第三级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
    (1)人类活动差异显著。例如,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如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四大地理区域:
    (1)划分依据: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名师点睛】
    理解地理区域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学习并掌握各区域地理差异尤其是相邻地理区域差异的前提。
    【名师点睛】
    1月份0℃等温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冬季河流是否结冰的分界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水田和旱
    第六章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
    (3)气候:地跨我国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2)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1)春季少雨;(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
    (1)发展条件有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的气候不利:春秋季节易发生低温冻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主要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4)问题与措施:垦荒扩大耕地,造成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为此停止开荒、建立自然保护区。
    3.
    (1)资源条件: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2)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
    (3)分布特点:工业主要分布在矿产地附近和铁路沿线地区。
    三、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大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甘肃省的东南部。
    (2)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如传统民居是窑洞;信天游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等
    2.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的来源:多种假说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风成说”,黄土来自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
    (2)黄土地貌景观: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
    3.严重的水土流失:
    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困难。
    【名师点睛】
    (1)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长期的水土流失造成的;
    (2)黄土高原是风力搬运堆积而形成的。
    4.水土保持:
    (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2)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3)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初二地理基础知识点
    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1)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3)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1)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
    (2)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
    (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北和以南地区均有明显的差异。
    (1)秦岭——淮河以北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田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收获二至三次。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3)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主要植被不同的原因: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气候);河流流量不同的原因:降水的影响。
    (4)秦岭—淮河一线是温度带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干湿地区中(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四大地理区域
    1、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重点记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和名称)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气候: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属于半湿润区20_年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20_年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4、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本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成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2、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目前,国家采取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才是这里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初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中国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000千米,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4个。
    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蒙古;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不丹。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3、40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大,其中少数民族最多的是壮族。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减少,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维吾尔自治区。
    16、_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19、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
    20、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1、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2、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3、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4、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5、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26、开以利用山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7、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28、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29、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0、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
    31、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32、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34、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2、季风气候的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的内河流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于昆仑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桃花峪。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49、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第三章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