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初一语文知识点


    学习从来无捷径。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熟记这些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然后熟练的运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七年级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
    《次北固山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情感?
    表现了思念故乡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请任选一角度作简要赏析。
    例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说明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例2:“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富有生机情趣。
    例3: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首联中的“客路”、“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上异乡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5、“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
    6、从炼字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悬”二字用得好:“阔”表现出“潮平”春潮涌动,江面与岸齐平,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字高高挂着的样子。二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7、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8、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诗人的家书从哪里寄向哪里?是从哪个方面寄?
    从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10、诗中表明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中描写长江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最能表现作者乡愁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这首写景抒情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的地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七年级语文考试知识点
    一、常识
    1.《散步》:作者莫怀戚。
    2.《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
    3.《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4.《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家奖获得者。
    5.《荷叶.母亲》:作者冰心。
    6.《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著。
    7.魏巍,散文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
    8.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在十九个月时因一次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9.丘吉尔,英国政治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1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3.《观沧海》选自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14.《次北固山下》作者唐朝诗人王湾。
    15.《钱塘湖春行》作者唐朝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16.《天净沙?秋思》作者元朝戏曲作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某些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当是造成成绩滑坡的重要原因。小学生的直观性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弱;死记硬背能力强,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弱,所以在小学靠突击和死抠硬记取得成绩的学生,如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又缺乏独立钻研的学习精神,到中学自然跟不上。
    (二)升入初中,90%以上的学生的感受是:在小学还有一些玩的时间,而到了初中,自主时间少了,课程增加到十几门,加之一开学,学校就对初一新生提出高要求,实行严格的管理,一时不适应的学生会感到压抑,产生了心理障碍,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三)初一学生入学时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适应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升入初中后,语文成绩肯定也不一样,渐渐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指导初一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刻不容缓。
    一、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小学,学生普遍不重视预习环节,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及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是在老师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进入初中后,从学习第一篇课文起,就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预习呢?
    第一步: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特定的符号,在老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
    第二步:精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课后练习及一些语法知识等。
    二、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
    初一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掌握答题技巧的重要途径还是在于每天的45分钟课堂学习。所以,提高45分钟课堂的听课效率对提高语文成绩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提高听课效率必须遵循“五到”的原则: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老师要求背诵课文,只要课上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就应该见缝插针地争取在课内基本背会,尽量不要把问题留到课后去解决。上课时精力要高度集中,遇到分析题时,要积极动脑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这样才能使能力大大地增强。“听”就是要听老师讲解知识点,听结论得出的方法。如果你能把课堂上的知识复述80%-90%,你就是课堂的赢家。课堂笔记可以用笔记本记,也提倡在语文书上记,这样翻阅起来更方便。课堂记录什么呢?记四个内容:
    1、每节课中的新知识新见解。
    2、语文术语及知识规律。
    3、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
    4、实用价值很大的方法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