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专题知识点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语文要想成绩提高,需要多记多看多做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三年级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
    修改病句:
    一、病句:
    就是指句子不完整或句子词语之间的联系有毛病的句子。
    二、一般病句类型:
    1、成分残缺。一个完整的句子应该是“枝叶”齐全,意思完整明确。
    例1:“这种不爱护公物应该受到批评。”——这一句中缺少主心语,应在“公物”后面添上“的行为”三个字。
    例2:“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色帽子。”——这一句第二分句缺少谓语中心语(谓语动词),应在“一顶”前添上“戴着”二字。
    2、用词不当。用词不当是指句中所用的词不符合语境,或用了词义相近,甚至相反的词。
    例1:“她喜欢一个人在平静的环境里看书。”——应将“平静”改为“安静”。
    例2:“校园里屹立着一棵棵白杨树。”——应将“屹立”改为“挺立”。
    例3:“升旗仪式开始了,鲜红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应将“鲜红”改为“鲜艳”。
    3、搭配不当。句子中一对词不能搭配或违反语言习惯就是搭配不当。
    例1:“早晨,金灿灿的太阳光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应去掉“光”字。
    例2:“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千手观音》,接受了全国观众的好评。”——应将“接受”改为“受到”或“得到”。
    4、语义重复。语义重复就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同时出现使用,造成句子的表意重复啰嗦。
    例1:“上课时,同学们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讲。”——去掉“全神贯注”或“聚精会神”。
    例2:那个房间非常宽敞得很。——去掉“非常”或“得很”。
    例3:松树屹立在陡峭的险峰上。——去掉“陡峭的”或将“险峰”改为“山峰”。
    例4:那个三条边的三角形画好了。——去掉“那个三条边的”。
    5、归类不当。归类不当是指将不属于同一属类的事物放在一起。
    例1:“《中国少年报》《小主人报》《儿童时代》等报纸,我都很喜欢。”——应去掉《儿童时代》,或者将“报纸”改为“报刊”。
    例2:“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名胜古迹。”——应去掉“和南京长江大桥”。
    6、前后矛盾。前后矛盾是指句子中的表意不清晰、矛盾。
    例如:
    例1:“开班会前三分钟,全班同学基本上全部到齐了。”——应去掉“基本上”或“全部”。
    例2:“昨天傍晚下了一夜大雨。”——应将“傍晚”去掉,或者将“一夜”改为“一场”。
    7、词序颠倒。词序颠倒是指句子中所遣用的词没有按一定语法顺序进行造句,而是词的顺序颠倒了。
    例1:“我们必须发扬和坚持刻苦学习的精神。”——应将“发扬和坚持”改为“坚持和发扬”。
    例2:“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操场走去。”——应将“迈着整齐的步伐”与“排着整齐的队伍”的次序对换。
    8、指代不明。指代不明是指句子中的事物或人称交代不明确,造成句子意思混乱。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这类病句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二类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例1: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去打球。——应将“他经常约他去打球”改为“刘明经常约陈庆去打球”。
    例2: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那里。——应将“出现在那里”改为“出现在哪里”。
    9、不合事理。不合事理是指句子意思不合常理,违反常规。
    例1:他异口同声地说:“这里的风景真美。——应去掉“异口同声地”。
    例2:这明月高悬、繁星满天的夜空真美。——应去掉“明月高悬”或“繁星满天”。
    三、修改病句的方法:
    首先要认真地一字不漏地把原句读几遍,看清上下文的关系,弄清句子的内容,看看是否顺口;接着根据病句类型的特点,找出病因,然后改正;修改后看看是否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正确。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知识点
    一、易读错的字
    登(dēng)上 观众(zhòng) 掌(zhǎng)声
    落(lào)下 调(diào)来 胸脯(pú)
    男(nán)孩 宁(níng)静 寒冷(lěng)
    诚(chéng)实 冻(dòng)死 面包渣(zhā)
    战斗(dòu) 撤(chè)退 白求恩(ēn)
    血(xuè)丝 弹(dàn)片 迅 (xùn)速
    二、易写错的字
    登: 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上面的笔顺是:横撇、点、撇、撇、捺。
    腿: 左右结构,第十笔是点。注意右边部分先写上面的“ ”,再写走之。
    投:第五笔是横折弯。
    勇:第四笔是横折,不要写成横折钩。
    短: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第五笔是点。
    秀:下面是“乃”,笔顺是:横折折折钩、撇。
    三、会写词语
    司马光  庭院 登上 跌倒 观众 放弃 坚持
    掌声 全班 沉默 腿脚 投向 调来 摇晃
    热烈 勇气 轮流 文静 讲台 一齐 角落
    慢吞吞 刚刚 泪水 持久 平息 动听 面对
    灰雀 粉红 冻死 郊外 养病 跳动 欢快
    谷粒 男孩 或者 严寒 本来 可惜 肯定
    四、近义词
    轮流—轮换 立刻—立即 热烈—强烈
    讲述—讲解 动听—好听 忧郁—忧虑
    鼓励—鼓舞 监督—监视 欢迎—迎接
    果然—果真 喜爱—喜欢 可惜—惋惜
    诚实—老实 激烈—猛烈 敏捷—敏锐
    沉思—思索 恳求—请求 迅速—快速
    五、反义词
    犹豫—果断 热烈—冷清 忧郁—开朗 欢迎—拒绝
    喜爱—讨厌 仰望—俯视 欢快—忧伤 镇定—慌张
    敏捷—缓慢 危险—安全 胜利—失败
    三年级语文学习方法技巧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类。语文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
    林崇德先生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语文概括为基础的,由四种语文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组成的,有20个交结点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
    概括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对于小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诸方面而言,概括有以下表现:听的关键是"听得好"。即会听,听得准确,抓住别人讲话的中心,理解所听内容的实质。这是在"听"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现;说的关键是"说得清"。
    即逐步地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能做到用词准确、词达意明、语言通顺、层次分明、修辞恰当、逻辑性强。这是在"说"中的概括能力表现。读的要素较多,一是朗读与默读的阅读形式,二是理解词、句、段、篇和修辞结构的阅读内容,三是分析段落层次、获得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脉络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三个方面都以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基础。写作能力发展也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小学生从“说”到“写”,从“读”到“写”(仿写)两个过渡,都要通过书面语言条理化地、生动地表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这里就有一个综合提炼的过程,即概括过程。
    由于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传统将学生的语文能力归纳为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这种提法是正确的。
    如果说听、说、读、写反映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内容,那么,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则与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品质的差异密切相关。思维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它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异。
    通常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个方面。这五种思维品质,是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