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生活难有一帆风顺,但不论为自己,为家人,为梦想,我们打拼的脚步都不能停止。愿新的一年,所有汗水都有收获,所有努力都不被辜负。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2020初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
    16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17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
    18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19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二.、解题技巧和说明:
    推断题解题技巧:
    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 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 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 溶液、
    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 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7H2O、含Fe2+ 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
    3、 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 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② 蓝色沉淀:Cu(OH)2、CuCO3
    ③ 红褐色沉淀: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4、 酸和对应的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酸性氧化物和酸都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 + 2NaOH == Na2CO3 + H2O(H2CO3 + 2NaOH == Na2CO3 + 2H2O)
    SO2 + 2KOH == K2SO3 + H2O
    H2SO3 + 2KOH == K2SO3 + 2H2O
    SO3 + 2NaOH == Na2SO4 + H2O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② 酸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O2 + H20 == H2CO3 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N205 + H2O == 2HNO3
    (说明这些酸性氧化物气体都能使湿润pH试纸变红色)
    5、 碱和对应的碱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碱性氧化物和碱都可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 + 2HCl == CuCl2 + H2O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CaO + 2HCl == CaCl2 + H2O
    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②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生成的碱一定是可溶于水,否则不能发生此反应)
    K2O + H2O == 2KOH Na2O +H2O == 2NaOH
    BaO + H2O == Ba(OH)2 CaO + H2O == Ca(OH)2
    ③不溶性碱加热会分解出对应的氧化物和水:
    Mg(OH)2 == MgO + H2O Cu(OH)2 == CuO + H2O
    2Fe(OH)3 == Fe2O3 + 3H2O 2Al(OH)3 == Al2O3 + 3H2O
    三.解实验题:
    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
    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 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
    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 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
    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二)、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
    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
    SO2、NO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三)、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
    ② 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 - 5% NaHCO3冲洗;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四)、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
    3、制C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的试剂: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份是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
    除HCl气体的试剂:AgNO3溶液(并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
    [生石灰、碱石灰也可以跟HCl气体反应]
    (五)、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1、有CO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澄清石灰水要变浑浊。
    2、有H2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4中。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4变蓝色。
    3、有CO2的验证方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六)、自设计实验
    1、 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 证明蜡烛有氢元素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蜡烛有碳元素
    2、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图
    把两支蜡烛放到具有阶梯的架上,把此架放在烧杯里(如图),点燃蜡烛,再沿烧杯壁倾倒CO2 阶梯下层的蜡烛先灭,上层的后灭。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七)、解题:
    计算题的类型有:①有关质量分数(元素和溶质)的计算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③由①和②两种类型混合在一起计算
    (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 = ╳ 100%
    (二)、化合物(纯净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 ╳ 100%
    (三)、混合物中某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计算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 100%
    (四)、混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某元素质量分数= ╳ 100%
    或:某元素质量分数=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 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五)、解题技巧
    1、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学方程式的先写出化学方程式。找出解此题的有关公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设未知量
    ②书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
    ④列出比例式,求解
    ⑤答。
    2020初中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