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2022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范文
    很多家长家长问:孩子物理总是学不好。原因到底出在哪里呢?往往都是不会总结,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_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变形可得:s=vt,t=。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 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3-4章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发 影响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腾 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不发光物体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
    3、分类:
    1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2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2、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四、光的折射
    1、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当发生折射现象时,一定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越大。
    3、折射的现象:①从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浅,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叉,却叉不到;从水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从岸边看水中鱼N的光路图: 图中的N点是鱼所在的真正位置,N'点是我们看到的鱼,从图中可以得知,我们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高。像点就是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在完成折射的光路图时可画一条垂直于介质交界面的光线,便于绘制。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带。牛顿的实验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3、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来决定。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这表明,其他色光都被红色玻璃吸收了,只有红光能够透过。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如果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看不到彩色光带,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反射绿光,其他地方是暗的不反射光。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白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黑色。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初中物理解题思路
    学习物理,要理顺解题思路,归纳起来就是一看二想三画图,根据模式去解题:
    一看题:寻找题设中的关键字眼,理解这些字眼中的特殊含义;
    二想:想该题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哪些概念、规律或计算公式:
    三画图:把抽象的文字信息变成不同的物理具体图形,最后建立解题模式。
    初中物理常见规律总结
    物理规律是人们通过长期努力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结论,必须深入领会,加强理解,为了帮助记忆,我们通过口诀方式归纳如下:
    1、弹簧秤原理:弹性限度是条件,伸长缩短很关键,变化包括两方面,外力可拉也可压。
    2、惯性定律:不受外力是条件,保持匀直或静止,平衡效果合为零,相当没有受外力。
    3、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在液体中,要受浮力不密底,排开液体的重量,V排ρ液乘以g
    4、功的原理:任何机械不省功,总功有用额外和,对物对功才有用,机械绳重摩擦额。
    5、杠杆平衡条件:静止不动匀转动,力乘力臂积相等,支点受力画力线,作出力臂是关键。
    6、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等,成像都是虚像的,物像镜面对称轴,镜面凹面均适用。
    7、折射规律:两种媒质密不同,三线共面角不等,密度大中角度小,垂入射很特殊。
    8、欧姆定律:同一导体同状态,电压电阻定电流,电阻导体本属性,材料长短粗细温。
    9、焦耳定律:通电导体产生热,I平电阻乘时间,电能全部转热,纯阻两推经常用。
    10、串联电路:串联电流路一条,电流大小处处等。总阻总压各部和,正比关系归电阻。
    11、并联电路:并联电压处处等,干路电流支路和。总倒等于各倒和,反比关系归电阻。
    12、安培定则:通电导体产生磁,电流方向定磁场。右手握螺旋管,四指电流拇指北。
    13、滑动摩擦力:压力粗糙成正比,滑动大于滚动的,匀速直线或静止,根据平衡力来求。
    14、大气压强:高度温度和湿度,睛夏高于阴和冬,海拔高度2千内,上升12下降1。
    15、物体沉浮:浮力重力相比较,也可比较物液密。物小漂浮悬浮等,物大液密必下沉。
    16、决定电阻大小因素:温度一定看材料,长度正比截面反,拉长压缩很特殊,四倍关系要分清。
    17、决定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吸热要致冷,快慢因素三方面,温度高低接触面,空气流动摇扇子。
    18、影响沸点的因素:沸腾沸点要吸热,沸点高低看气压,高山气低沸点低,高压锅内温度高。
    19、晶体熔解:吸热升温倒熔点,熔解过程温不变。熔点温度物状态,固态液态或共存。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