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汉语字词  英语词汇  考试资料  写作素材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范文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荆轲刺秦王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荆轲刺秦王知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
    B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
    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
    C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
    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
    D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以......为迟
    2.群臣怪之 : 以......为怪
    四、文言句式:
    A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C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 介宾短语后置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定语后置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实在,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7.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8.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以”的用法(部分)。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4)同“已”,相当于“已经”。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有机会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因为
    3.丹不忍以己之私: 因为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而,来
    5.使工以药淬之: 用
    6.日以尽矣:已
    7.皆白衣冠以送之:而,来
    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而,来
    9.使使以闻大王: 而,来
    10.以次进: 按
    11.以故荆轲逐秦王:因为
    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没有用来……的
    13.而乃以手共搏之:用
    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用
    15.遂拔以击荆轲:而,来
    16.箕踞以骂:而,表修饰
    17.乃欲以生劫之: 用
    18.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而,来
    19.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
    20.敢以烦执事:用
    21.越国以鄙远: 而,来
    22.焉用亡郑以陪邻:而,来
    23.阙秦以利晋: 而,来
    24.以乱易整: 用
    七、固定短语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荆轲刺秦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是高一年级的第二篇文言文,这篇文章并不是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而是写荆轲为刺秦王而准备,情节曲折,令人回味。
    一开始觉得荆轲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甚至认为他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形象而去刺秦王,不认为那是对燕国的回报,而是一个政治上的败笔,反而加速燕国的灭亡,这不是与当初的目的背道而驰吗?
    但是偶尔看到了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才发现,荆轲其实是个一侠肝义胆,不畏强权的.人,他虽不懂一个之力难为力挽狂澜的道理,也不懂秦帝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至少他不畏强权,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难,不畏强权的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他为了太子的“恩”而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这一点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他明知去就一定是死,无论成败,死字当头,可他却义无返顾,走向了死亡的深渊,但也同时走上了精神世界的天堂,虽末成功却名垂千古,成为四大刺客之首。
    如果有一天,我接受了他人的恩情,不知是否能为他豁出性命,也许现在人对荆轲有太多的不解,但是荆轲却毫不在乎,他侠肝义胆,司马迁曾赞道。
    他是卫国人,替太子舟充当刺客并不是基于对国的爱,而是对恩的回报,勇往直前,即使前面是深渊。
    最后,对于这篇文章,给我的不解太多,但给我的遗憾却更多,就如错过雨后彩虹的几分钟,但我可认骄傲的说道:“我,读懂了荆轲!读懂了这个传奇人物。”
    荆轲刺秦王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随便看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c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3: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