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归纳 |
范文 |
切斯特菲尔德说过,知识有重量,但成就有光泽。有人感觉到知识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看到成就的光泽。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1 一、自然灾害 1. ★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自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四大圈层)、致灾因子(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或个人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防抗灾害能力越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 三、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四、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受灾体中人口最脆弱,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 ★ 日本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A政府高度重视;B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C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城市用地加重,农业用地减少。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五、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2 地质灾害 (一).地震概述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要素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60km浅源地震、60-300km中源、>300km深源。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100km地方震、100-1000km近震、>1000km远震。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微震(1-3级)、小震(3-4.5级)、中震(4.5-6级)、强震(6-7级)、大震(≥7级)、特大地震(≥8级)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我国划分为12级。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因为各地的破坏程度不同。B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C等震线往往是同心的椭圆形,而非圆形,其长轴往往是地表断裂处。 4、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 5、★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 ①震级: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距:震中距短; ③震源深度:浅源地震;④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大; ⑤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⑥发生的时间,逃生机率; ⑦震区交通影响灾后救援;⑧是否有余震,震区地质构造是否稳定,诱发其他地质灾害; ⑨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政府灾后救援和应急预案机制等 6、★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人员伤亡;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如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7、★减轻灾害的措施:①非工程性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岩土体改造加固工程,防止诱发次生灾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3 滑坡、泥石流灾害 1、滑坡: ①定义: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A岩体比较破碎;B地势起伏较大;C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 2、泥石流 (1)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A地形陡峻;B丰富的松散物质;C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滑坡与泥石流易壅塞河道,若量大,滑坡体会在河道中形成土石水坝,在上游形成小型湖泊既“堰塞湖”。若库容达到一定体量,会冲断水坝,对下游形成一次溃决洪水。 (3)★多发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地震多发区/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山区; ②地形:地势起伏大/崎岖;③岩性:破碎,风化碎屑物多,土质松散; ④降水(融水):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降水强度大;⑤植被:覆盖差。 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毁林开荒、过度樵采、开矿等); ②工程建设开挖边坡,破坏山体的稳定性。 3、中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原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4、★危害 滑坡主要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的农田、房屋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主要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淤塞阻塞河道,冲毁 农田、房屋,更重要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击,造成人员伤亡 5、★治理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强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等;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应急预案等;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和灾中自救互救能力等防灾减灾能力。工程性措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岩土体改造、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山体;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撑物。 6.中国滑坡泥石流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2)滑坡: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时更多。 7.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成因:①这些地区为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 ②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 ③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 ④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 8.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