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
范文 |
作为知识分子,不应该也不会排斥团队协作和团队精神,但他在团队里,是有一个“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冀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1 《三峡》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 【字音】 阙处( quē )襄陵(xiāng)绝巘(yǎn) 属引(zhǔ)沿溯(sù)飞漱(shù) 御风(yù) 猿鸣(yuán)曦月(xī) 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 【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 (1)自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假如,如果 (2)绝 沿溯阻绝 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 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2 《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 【字音】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竹柏(bǎi) 猿(yuán) 【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4)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6)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7)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1)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3)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2)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4.重点问题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3 《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 嘤嘤(yīng)鸢飞(yuān) 戾天(lì)经纶(lún)窥谷(kuī) 【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2)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 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 (1)绝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2)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3)直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4)百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5)无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词类活用】 (1)负势竞上 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2)互相轩邈 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3)任意东西 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4)风烟俱净 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5)横柯上蔽 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6)猛浪若奔 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7)望峰息心 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2)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4.重点问题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 舜(shùn)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益(zēng)拂士(bì) 【通假字】 (1)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 【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2)富贵不能淫 古义;使……惑乱、迷惑; 今义:淫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建 (4)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军人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 (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 古义:了解,明白; 今义:比方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 (2)动作状: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3)名作动: 人恒过(过:犯错误) 【一词多义】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 (2)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 (3)拂 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4)士 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7.国恒亡 恒:常 【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重点内容】 一、整体把握: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二、具体问题: 1.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5 《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诚实 (2)父命之 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命令 (3)丈夫之冠也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1)戒 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2)之 往之女家(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词类活用】 (1)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相关文章: ★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详细 ★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最新 ★ 语文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知识点 ★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 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 ★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2020 ★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知识点 ★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 |
随便看 |
|
在线学习网范文大全提供好词好句、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演讲稿等写作素材及范文模板,是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